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雷山县脚猛村葡萄满园香 旱地变“银行”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8-09 15:50:5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雷山县脚猛村“两委”带领农民发展“绿色产业”奔富记
 
  本网讯 8月7日,笔者到被称为“雷公山下葡萄村”的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采访,看到该村初具规模的葡萄基地绿叶葱茏,硕果累累,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晶莹剔透,散发出阵阵芳香,醉人心扉。眼下,脚猛村农民开始上葡萄园采摘葡萄上市。村民文永祥高兴地说:“我家种有15亩葡萄,已有15年的时间,全部挂果收益了,靠葡萄收入于2010年建成了一栋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三间(三层)木房,今年预计葡萄纯收入达6万元,科技葡萄成了我们致富的法宝,过去的‘望天水田’变成了‘绿色银行’”。
 
  脚猛村,位于雷山县城西北部,距县(镇)城5公里,距凯(里)雷(山)二级公路2公里,通车进寨,全村现有225户、1002人,全是苗族,人均田面积0.43亩,且多为“望天水田”,曾是一个人多地少的一类贫困村。近年来,在丹江镇的领导下,该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创建“一户一技能”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单一的经济模式向着营造“短、平、快”效益转化,积极引导全村农民发展以葡萄为主的优质果品生产,盘活了山区资源,激活了山村经济,走出了一条致富捷径。
 
  1993年以来,脚猛村党支部“一班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山”扶贫攻坚的大好机遇,组织和带领全村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作物,把“望天水田”和陡坡耕地退耕种植葡萄,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村建成高标准葡萄基地1018亩。为了预防旱情灾害,该村在果园基地修建了10多个蓄水窖。遇到旱情严重,随时可浇灌葡萄根,使葡萄长势良好。2014年已挂果见效益500亩,以每亩(平均)收获鲜果1000公斤计,总产量达50万公斤,按每公斤批发价6元计,总产值可达300万元,种植的182户,户均收入16483元。今年,脚猛村仅葡萄一项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有12户。
 
  为了进一步抓好优质果品这一支柱产业,做好对外宣传,争创品牌,策划销路,引进外商,2007年,该村成立了葡萄协会,由35人组成,目前已有会员120人。协会成立后,专为果农服务,解决农民“种果易,销路难”的问题。葡萄协会会长文胜荣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自协会成立以来,在县远程教育办等部门的支持下,我村每年组织果农开展远程教育培训2-3次。同时,在县政协、县扶贫办、县科协、县果品中心等单位的牵线搭桥,邀请了贵州大学、民革贵州省委、黔东南州农业科技所以及省、州、县等部门的专家教授到果园手把手地指导果农修剪、施肥、套袋等技术。通过现场培训,果农们学到了葡萄管理技术,每年都给葡萄披上了安全‘蚊帐’。每串葡萄披上安全‘蚊帐’后,不仅未遭虫害叮咬,而且颜色透亮,葡萄含糖量高,酸甜可口,食用安全,深受消费者喜爱。
 
  由于该村葡萄种植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品质好,食用安全。为此,“脚猛葡萄”商标已于2011年5月2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管理局、商标局注册。2011年6月3日,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葡萄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全国100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之一;2013年8月,丹江镇脚猛村葡萄发展协会荣获贵州省园艺学会“优质水晶葡萄金奖”;2014年2月被中共雷山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葡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该村葡萄协会会长文胜荣在2011年12月8日在黔东南州“阳光工程”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责任人专业培训中,被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黔东南分校评为“优秀学员”。 (张希才)
 
责任编辑:洪岭晶【收藏】
上一篇:雷山县“车务通”全程跟踪严控工商执法车辆
下一篇:雷山打造西江后花园干荣美丽新村建设出实效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