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高素质村民的参与,精神文明创建将成为空中楼阁,无从谈起。为此,锦屏县隆里乡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狠抓村民素质提高,增强村民参与文明创建的认识和兴趣。
一是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八荣八耻”、文明礼仪、道德讲堂、社会诚信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宣传教育。该乡在村寨交通要道、隆里古城景区等醒目地方制作设置大型公益广告10多幅,以爱国守法、热爱科学、关爱生命、诚实守信、环境保护等为内容在村寨文化墙、文化长廊制作主题公益广告宣传墙30多处;发放《公民道德建设守则》、《文明礼仪普及读本》1000份,让其进入到每个家庭,不留死角死面。同时依托家长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乡村调频广播、多功能综合信息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载体进行宣传教育,以此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
二是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娱乐的保护与传承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带头人的培训。目前村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缺乏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领头人、组织者。因此,该乡积极组织人员调查摸底,发现腰鼓文艺队、广场舞、舞龙、唱汉戏等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仍有很强的生命力,深受广大村民群众喜爱。据此,该乡及时安排专人、划拨专门的经费对隆里古城所特有的军屯文化、舞龙文化、古建筑文化、劝和文化、农耕文化等这些传统绝活进行传承保护,先后聘请了10多名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带徒弟”,传播优秀的本土文化艺术,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文化娱乐活动中的领头羊作用,成立了隆里古城舞龙队、老中青腰鼓文艺等10多个民间文艺团体,并组织他们下到各村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一年演出就达200多场,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群众的文化兴趣,激发了村民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激情。现在自发随民间艺人学习吹拉弹唱、打腰鼓、唱汉戏、舞龙、跳广场舞者越来越多。近年来,该乡党委、乡政府还因势利导,每年正月十五、重大节日举办隆里古城舞龙狂欢艺、腰鼓队大赛、广场舞大赛、唱汉戏大赛等文体活动,相继推出了一批村民朋友喜爱的腰鼓大师、舞龙大师、唱汉戏大师。他们和其他民间艺人一起扎根隆里乡村寨、情系父老乡亲,成为撒播在隆里乡村寨的一粒粒闪闪发光的文化金种子,不断发芽、开花、成长壮大,以前村民群众靠政府送戏下乡才能过把瘾的局面已大为改观,如今一个电话一打,本土的演出队伍立马就到身边。
三是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增强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物质基础。自去年以来,该乡共举办网络知识、食用菌、大棚蔬菜、稻田养鱼、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班6期,受益村民达2000多人次。通过培训,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增加了收益。该乡养猪大户龙本厚、食用菌种植大户龙立堂、果苗种植大户张宗辉、大棚蔬菜种植大户吴学贵州、种粮大户王正友、农家乐旅游接待大户胡海清20多名种养、旅游接待等大户通过学习互联网,收集市场信息,获取了种养、旅游接待技术和信息,并在网上开设专栏展示自己的特色农副产品,发布销售信息,产品畅销全国。果苗种植大户张宗辉,通过网络发布果苗信息销售,年产值达30多万元。由他带动的周边果苗大户,现在有10多户,每户都在4万元以上。目前该乡村民利用网络谈生意、网上购物在隆里村寨已不再是稀奇事。(张凯)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