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贫困山村的守护人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10-28 14:17:2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翻开那一页页乏黄的工作日志,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看不到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多少个冬去春来,无论严寒与酷暑,一群奋战在贫困山村的“守护者”,始终坚持与群众滚打在一起,有的甚至穷其一生。他们,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基层驻村干部,把青春和人生的梦想播撒在贫困山区的土壤上。

  十多年来的农村工作经历,曾亲眼目睹了他们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切体会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为他们写点什么。如今,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全面推进同步小康建设之时,谨以此文献给广大农村一线工作者,同时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生活、工作的真实现状。

  条件再艰苦 且把苦当乐

  在镇远县西北部边远山区,有一个人口仅7000余人的土家族乡----尚寨。该乡曾被戏称为“镇远的西藏”,成为边远贫困的代名词,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变,但条件仍很艰苦。

  每逢风雨雷电、气候干旱,正常用电就成了问题,每个干部必备一捆腊烛,以备晚上停电时使用,这样的“烛光之夜”已是习以为常。除此之外,干部文化生活也很单调和枯燥,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晚上拥挤在一间10余平方米的接待室里看电视,已是最现代化的文化生活享受了。进入冰冻季节后,车辆停运,交通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的特大凝冻灾害,公路封运1个多月,为了抗冰救灾,驻村干部们脚上扎着草绳、手握木棍当拐杖下队组织群众抗冰救灾,行进中,不时有人摔倒在硬实的冰块上,为防止摔伤,大家便手挽手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冰雪不是障碍,我们是当年的老红军”,一位干部的玩笑话,振奋了大家的精神,将困乏抛之脑后。记得,有一位同志得知母亲病重,踏冰履雪,步行48公里赶回县城。

  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生活环境下,有的干部扎根就是几十年。在该乡30余名干部中,从参加工作起,在这里达10年以上的11人,其中20年以上的3人。原人武部部长李兴权,在尚寨一干就是32年,其中干驻村工作就16年,直至现在。已年近花甲的他,工作激情不减当年,除驻村外,还担负着人武部的业务工作,用“数十载如一日”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与梦想播撒在贫困山区的土壤上,在艰苦的环境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献着!

  下村入农户 随身“三件宝”

  在驻村干部中,有三样东西是必备的,那就是“水鞋、手电和书包”,这是再普通不过的物件,但对于驻村干部来说,却是三件宝贝。

  在农村,道路泥泞,没有水鞋难以行走;为了随身携带笔记本和笔之类物品,几十年来,帆布书包已成为驻村干部形影不离的东西,挎上它更容易拉近干群距离和接近、融入群众,有的老同志的包经过长年累月的洗涤,已由绿变白,由白泛黄;至于手电,那更是干部夜晚下队时的必备物品,因为群众白天要忙于下地干活,为不干扰群众生产,如群众会议等大多选择在晚上进行,农村不象城市,出行有路灯照明,手电便成了夜行的“眼睛”。

  有的同志刚从学校毕业到基层一线工作,开始很不适应这样的工作方式,慢慢地也就“入乡随俗”,彻头彻尾将自己变成了泥土味十足的乡土干部。“水鞋、书包、手电”是乡镇干部的“三宝”,有的老同志退休后,仍将这三件伴随一生的物品保存起来留作纪念。老同志刘安成今年已32年工龄,再过两年就打算退休了,他的“书包”已洗得掉了色,但仍舍不得丢弃,他说要将它永远保留下来,退休后作个念想,看到它就会想起一生走过的工作历程。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些都将成为“陈列品”,但它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乡村干部的特定形象。

  入乡且随俗 融入群众中

  农村不比城市,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有的刚从学校毕业安排到农村煅炼的年轻人,说的一口普通话,不肯吃“农家饭”,坐凳子还要擦一擦,这不利于触入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小杨是今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刚到农村时也是这种状况,为改变自己多年的城市生活方式和习惯,他拜村干部为师,苦练基本功,了解农村习俗,学讲当地农村话。慢慢地,群众将他当成了朋友,交流起来也顺畅得多。

  刘德扬是县民政局驻该乡大河村同步小康驻村干部,驻村后,从衣着穿戴、言行举止等细微之处入手,尽力使自己“乡土化”。在驻村期间,他曾绾着裤褪,帮农户插秧,用地道的方言与群众交谈。在农家小院、火堂边,在山山岭岭、田间地头,都是他与群众交心谈心、解决生产难题的场所,已将自己彻头彻尾变成了乡土味十足的“农民”。时间长了,大爷大妈们见到他,都亲切地招呼一声“小刘”。

  忍辱能负重 委曲藏心中

  驻村干部不仅肩负着群众的期盼,还担负着上级组织的重托,就象担着两只沉甸甸的水桶前行。

  干不好工作,下要面对群众的埋怨,上要接受组织的问责,要当好一名合格的驻村干部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前,计划生育、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农村社会稳定等,样样都是重头戏,一桩桩,一件件,都得靠驻村干部去督促抓好落实。除此之外,群众扯皮骂架、家庭矛盾纠纷、困难群众的油盐酱醋等琐事,群众都直接找驻村干部,不管工作任务有多重,都得心平气和地想办法解决,尽力让群众满意。尽管如此,但还是有群众为了自身小利蛮不讲理,甚至曾有人发出“对驻村干部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说实话,有时确实感觉非常的委曲,但再有情绪也不能表露在脸上和参杂到工作中来,其中的酸甜苦辣有多少,只有切身经历才知道。

  不求报酬的高低,甘守贫苦当幸福。唐治辉,是一名20刚出头的年轻小伙子,于2010年大学毕业后被选聘为尚寨村“村官”,服务农村工作已3年多了,虽然工资很低,几年来连结婚的钱都筹备不起,常遭女朋友埋怨,但仍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这个平凡而艰苦的工作岗位上。10月14日晚上9点过钟,初冬的夜晚显得格外寒冷,小唐刚放下摩托车,就着水管用水清洗沾在裤褪上的泥浆,他说:“为了实施村寨一事一议建设,白天要忙于测量村寨步道,晚上要组织群众召开村民会议,一天的日程满满的”。作为驻村干部,像这样的情形已是司空见惯的。对于驻村工作,小唐有自己的感受:每做好一件事情,当看到群众的笑脸和组织的信任时,就是一种最大的甜蜜和幸福。人的理想和幸福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驻村干部对“幸福”二字的理解。

  为圆小康梦 甘做“老黄牛”

  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是驻村干部工作的两大重心。在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占地问题较多,引发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为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的重担就旁无责贷地落在了驻村干部头上。有时,为了化解一桩纠纷,五、六次上门作工作是常事,面对群众的牢骚和指责,驻村干部只得心平气和地倾听,耐心向群众解释,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进行解决。在工作中,驻村干部就是“出气筒”,群众责难,领导批评,两头受气,但再难,为了发展,工作照样得推进和落实。

  为了抓好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驻村干部就得挨家挨户进行动员。例如动员群众种植烤烟,群众对种植风险和政策疑虑重重,驻村干部走家串户,一户一户地给群众进行宣传、算经济帐。为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投入困难,积极担当起群众贷款“担保人”。2013年,该乡完成烤烟种植面积6660亩,比2012年翻了一番,预计总产值1500余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这些成效的取得,是与驻村干部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分不开的。

  村组当岗位,默默不留名。长期奋战在农村一线的驻村干部,他们的岗位是多么的平凡而又极其重要。说它平凡,就是驻村干部遍布在中国广大农村,犹如茫茫苍海中一粟;说它重要,就是驻村干部肩负着国家各项政策在农村的具体落实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村同步小康建设的推进。

  经常听到不知内情的人说:“现在催粮任务取消了,乡镇干部究竟在干些什么?”。每当听到如此言论,感慨颇多,感觉既气愤又为那些长年扎根基层一线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同志们鸣不平!当然,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干部,为群众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份内之事,不求有荣耀的光环,只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就已满足。那些从小生活、工作在城市的人们,繁华的都市与荒凉的乡村,“出门车代步”与“徒步两脚泥”,他们无法想象驻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境况。为了实现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他们没有计较这些得失,一批又一批,将手中的“接力棒”不断传递下去,正默默无闻地推动着广大农村向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前进。(周定文)

责任编辑:许世芳【收藏】
上一篇:镇远都坪镇:“小草莓大产业”点燃群众致富梦(组图)
下一篇:镇远芽溪新区城市主干道及旅游商务中心项目开工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