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筑起生态雷山梦
——在“绿色接力”中保护生态美
雷山县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人工造林7000亩,低产林改造9500亩。
成功申报全国首批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试点县。完成节能灯推广任务7550只。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8个,完成100立方米常温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1个,落实2013年农村户用沼气200户。
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城镇创建活动。成功入选11个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并积极争取列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县。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被授予“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截止目前,该县已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丹江镇、西江镇)、国家级生态村2个(西江村、乌东村)、省级生态乡镇1个(郎德镇)、省级生态村3个(上郎德村、西江村、乌东村)。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按照自愿原则,对居住在生态地位重要、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耕地土壤生产力低以及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民,实施生态移民。第一期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进展顺利,共340户,1440人。
——在转变方式中促进生产美
该县大力发展生态型高效农业。累计投入资金4050万元,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茶园1万亩,完成低产及幼龄茶园改造2万亩,完成无公害茶叶一体化认证面积2万亩。全县茶青产量5848吨,茶叶产品产量1387吨,实现茶业综合产值5.05亿元。“雷公山茶”被选定为党的十八大专用茶。九十九(大塘)-乌佳(望丰)茶叶产业园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蔬菜、精品水果、特种养殖(大鲵)、黑毛猪、野猪、稻田养鱼等特色种养殖业。
做大做强特色生态轻工业。以“茶、畜、菜、果、药”五大产业建设为重点,在县城附件新建有机食品加工园区,在乡镇建生态种养殖产业园作为原料基地,形成一园多点格局。累计投入资金307万元,完成乌开绿色工业小区第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乌开绿色工业小区和红屯堡特色工业小区标准厂房建设。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依托丰富的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围绕打造“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累计投入资金5170万元,实施西江营上综合服务区场平工程,完成西江景区寨内旅游步道和安全防护栏建设,启动西江村环寨公路、县城游客中心、郎德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雷公山景区、郎德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成功举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中国雷山苗年文化周暨鼓藏节等系列活动,雷山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3年1-5月全县共接待游客207.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1亿元。旅游产业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亿元。
——在共建共享中实现生活美
出台《雷山县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细则》,优先采购自主创新、节能环保、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和设备。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无纸化办公,提高政府办公的信息化水平。制定政府机构节能节水规范指南,加强公务车辆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能耗、水耗统计体系;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品进商场、入超市、上集市。
图为该县人民群众到农贸市场购物,人人自带竹篮,向塑料袋说不,以减少白色垃圾。(李雪 摄)
不断深化“限制过度包装”和“限塑”措施,加强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供应,在城镇露天照明系统推广绿色高效照明产品和智能控制技术,逐步淘汰白炽灯。
开展绿色典范评选活动。在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单位中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按照“绿色旅游饭店”标准,打造一批绿色酒店,创建“绿色学校”,命名评选“绿色家庭”等。
“我们通过旅游倒逼全县综合发展,通过旅游实现建设生态雷山。我们把富民和改善城乡面貌摆在第一位,只要民“富”了,城“美”了,财政“富”起来自然水到渠成。”雷山县委书记黄请发说。(李雪 摄影报道)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