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倾力打造黔茶产品全产业链 成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4-24 10:08:35  来源:金黔在线  

  大力拓展产业价值链

  贵州经典公司董事长汪健坦言,经典企业的“转型”,是系统的,包括了定位上从健康产品提供者向健康服务提供者转型,核心竞争力由产品竞争力向全产业链掌控力转型,营销上由文化营销向营销文化转型等等。

  云雾湖畔的贵州经典公司茶叶加工厂效果图

  自2010年以来,贵州经典公司依托“国酒茅台·国品黔茶”联姻系统渠道,为黔茶产业走出去打开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不断扩大了黔茶对外的影响力。在经典模式的影响和带动下,已有来自全国数十家经销商有意出资买断国品黔茶在全国各个区域经营权及加盟权。截至今年3月,来自省内37家茶叶及茶衍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品黔茶连锁专卖系统。

  产业链最大的环节是加大新产品开发,该公司联合安徽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茶叶工程研究中心、贵阳市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共同组建“国品黔茶研究院”,对黔茶产品进行创新性研发,把研究的成果变成商品。整合茶多酚、速溶茶等茶深加工产品,茶籽油、茶饮料等茶食品,高原姜茶、苦荞茶等变体茶产品,苗药茶枕、茶床垫等概念茶产品,茶具(含特色竹制茶具)等产品,在产品设计上为市场营销提供重要的信息导向。

  全产业链成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助推黔茶出山,离不开贵州300万茶农的大力支持。贵州经典公司正是结合贵州茶叶生产实际,探索出了“联动合作社”的方式,这种形式松散、合作紧密且灵活的模式,让企业与茶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很好地控制了源头问题,让产品安全有了根本性的保障。

  自2010年以来,该公司依托国品黔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实施基地品牌化建设。目前,已在全省联合一大批规模性加工企业建立的国品黔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覆盖都匀、安顺、雷山、贵定等贵州重点产茶区,带动茶园面积2.8万亩,9000多户茶农,为黔茶出山打造一个强大的资源库。

  “全产业链”模式提高了茶产品的可追溯性,公司联动合作的所有黔茶企业纵向打通、横向协同,控制通过建立“物料源头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控制体系,提高源头掌控能力,规范对生产过程中风险的控制,加强销售流通环节管理,深化黔茶产业链全程追溯体系建设。最终实现原料端、生产端、运输端、流动端、服务端等环节无缝衔接,确保黔茶产品随时与随机的可追溯。

  经典公司董事长汪健说:“全产业链的初衷就是对产品安全的控制,为此我们花费了整整6年时间,才确定并夯实这一模式,成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沿着全产业链发展道路,今天的经典公司逐步成为一家服务于消费者、服务于农民,形成了有研发、有创新、有信誉的“全产业链”的黔茶产业代表。

  据了解,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司通过合作社来管理农户,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二是公司建立了一系列与合作社、茶户的利益机制,增强了公司与农户间的相互信任度与凝聚力。三是公司充分发挥了专业化分工与服务、规模化与加工、统与分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效率,突破了传统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取得更好效益。

  与此同时,“贵州经典”全产业链模式直接带动规模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10余个,种植农户4100户,实现农民户均增收1万余元。还在加工、配送、等环节带动就业3200余人,带动了上下游多个关联性产业的就业与发展。

  “贵州经典”全产业链模式的启示

  该公司以生态种植为基础,发展加工、专卖、文化创意等多种业态,打造了农业全产业链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公司与农户的共同发展。这种全产业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产业选择和机制设计也是关键。

  一方面是得益于产业多功能的发展战略和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进而为企业与农户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增值空间;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公司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合作社为桥梁这一产业组织体系的定位,及其利益机制的科学设计,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链与利益机制的安排,保障了全产业链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有效运行。“贵州经典”始终把市场需求放在首位,并且按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延伸产业链、拓展新业态,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贵州经典”的产业基础扎根于农村,直接和间接地推进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责任编辑:liaoqin【收藏】
上一篇:微型企业申请财政补助资金8种情形可以不予支付
下一篇:贵州第八届陈年茅台酒(名酒)专场拍卖会已开拍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