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黎平着力挖掘独特传统民俗文化——"玩故事"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1-08 08:53:44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在距离龙年传统的新春佳节还有14天的日子里,黎平县委宣传部调动了外宣办和电视台的全部宣传力量,深入基层第一线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采访活动。

    在进入村寨、社区和直接与群众接触之中,宣传干事在社区惊奇地发现,居住在社区内的几位退休老干部和社区老艺人正在不动声色地编制、设计和编扎一种黎平县城流失了30多年的民俗文化——“玩故事”。

    黎平传统的“ 玩故事”又称“装故事”,是黎平新年的一种传统节庆活动形式,即在新春佳节期间,由乔装打扮的少男少女,在人工捆扎出来的台架上扮演传统故事的一个定格姿势,并由孔武有力的大汉抬着走街串巷,这中间又穿插着舞龙玩狮子,出龙灯、打钱棍、打腰鼓、扭秧歌,在这装满了侗族文化的文化大县,“玩故事”显得特别“另类”。据《黎平府志》第二卷记载,“上元前后数夕,城市备鼓乐,制龙灯,装故事。填街巷;又有以童男扮女装,唱采茶曲,谓之花灯。俱至十六日为止。”

    据“玩故事”总指导——退休老干部韩善祥老先生称,这次编扎“玩故事”,一是在挖掘和开发濒于灭绝的传统文化,二是为2012年的新春佳节献上一道民众已经久违了的文化大餐。

    韩老还坦言:这次扎故事是黎平县委宣传部下达的重要任务。

    据黎平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具体负责挖掘“玩故事”民俗文化的曹东生先生介绍,这次挖掘黎平传统而独特的“玩故事”民俗文化,主要是借助2012年新春佳节的快乐时光,加快文化大县建设步伐,及时抢救、挖掘和整理传统民俗文化,精心打造好黎平新年节庆文化名片。

    黎平的“玩故事民俗文化”,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系明代洪武年间驻军屯民,从江南一带传入,并融入了黎平周边侗族、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融教化、祈福、娱乐于一体,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但,这一融合了多民族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基本上失传。过去会扎故事的民间老艺人要么已经谢世,要么年事已高,基本上丧失了传承和指导扎故事与“玩故事”的能力。

    为了及时抢救“玩故事”这一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黎平县委宣传部毫不气馁,在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宣传部有关工作人员通过多方打听,终于将曾经参加过编扎故事和展演故事的韩善祥老先生从乡间火速招回,并且还及时找到了曾经参加过扎故事、玩故事的退休干部谢成学先生、谢维松先生和邹文炎先生。并很快落实了黎平红色文化团的舞龙队,腰鼓队、和唢呐队。

    在几位老先生各自的家里见到,他们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故事零部件的制作,等到零部件制作就绪,就立即在黎平会议纪念馆进行组装,新年出“故事”,就是从黎平会议纪念馆开始。

    据曹东生先生介绍:这次“玩故事”的主题是“玩黎平故事,过民俗大年”和“十万红包大派送,黎平故事拜新年”,故事的内容是以黎平古代人物为题材的《浩气长存何腾蛟》、《侗族英雄吴勉》及神话故事《仙女散花》。(黄沙)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全国政协委员、州政协副主席王先琼到黎平调研
下一篇:黎平加速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改善工程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