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7日,一个悲痛的日子。从江县东朗乡优秀村干部、党易村村民委主任郑德彬同志因劳累过度,引发疾病,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乡亲,村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自发的前来为他送行,都来送他们的好村长郑德彬最后一程……
郑德彬,男,苗族,东朗乡党易村人。1978年3月15日出生,2012年6月17因病去世,年仅34周岁。自2007年当选村民委主任以来,郑德彬同志就在村干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受到党易村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在他的带领下,党易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全面改观,各项工作也得到稳步推进,党易村年年被东朗乡党委、政府评为工作目标“一等奖”, 郑德彬同志也连续被评为“先进个人”。
抓基础建设保民生稳定
党易村地处东朗乡西北面,距乡政府驻地21 公里,全村总面积2.39平方公里,海拔770米,辖4个村民小组 ,人口有76户376人。一直以来,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全村没有几座像样的房屋,没有一条像样的出行便道,脏、乱、差的局面异常严峻。特别是2007年的一场寨火,将房屋圈舍烧毁一空,更是给了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以无情的打击。就在干部群众对这个村几度要失去信心的时候,郑德彬同志却拾起了这幅“烂摊子”,“走马上任”了。
上任伊始,郑德彬同志深知,解决群众的居住问题是当务之急。为了能多为群众筹集到灾后重建资金,郑德彬同志多次到乡里面去申请,东朗乡党委、政府通过民政、扶贫等多种渠道,协调多方资金支援灾后重建,在他的辛勤努力下,群众基本生活有了保障。2010年危改项目在从江县全面推开,得知这一惠民消息,郑德彬非常高兴,尽管此时他已感觉身体有所不适,但他顾不上去医院作检查。他召开群众大会,决定带领群众开展危房改造工作。他每天都奔波在危房改造第一线,誓让党易村旧貌换新颜。群众危改思想不通时,他一户一户地上门耐心做思想工作,宣讲党的危改好政策,动员群众抓住机遇,撤旧房建新房,早日住进漂亮新房子;群众调运材料困难时,他主动帮助群众联系所需要的砖瓦等材料;群众建房缺少劳力时,他总是热心上门帮助,并组织村民“邻帮邻、亲帮亲、户帮户”,不管多苦多累,他总是不吭一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建设,完成危房改造项目工程76户,总投入资金42.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9.2万元,农户自筹资金23.4万元。全村百姓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彻底改变党易村脏、乱、差的村寨环境,郑德彬同志多次向上级打报告,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010年9月,街道与步道硬化项目终于获批,喜出望外的他不免又担心起来,一是正遇农忙季节,二是危改尚未完工。如何组织好群众投工投劳建设一事一议项目、抓好农忙抢收和实施危房改造,成了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难题。郑德彬同志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两头兼顾的办法,将全村四个组分为两个大组,弟一组人员抓一事一议和危房改造,第二组人员抓好农忙抢收,第二天调换过来,轮流式做好工作,既不影响农忙抢收,又不影响一事一议和危房改造工作。党易村的群众大多不会泥水工,就这样他拖着病重疲劳的身体带领群众打碎石、铺步道,拌浆粉刷。每天晚上村民都睡觉了,他还一个人在村里打起手电筒检查各组工作进度,整理第二天的工作任务。他已经忘记了病重的身体、忘记了田里等着他去收割的稻子、忘记了老婆和孩子。对父母妻儿的种种埋怨,他总是默默地承受着,家人看见他这样也很心疼,但拗不过他为百姓办事的热情,慢慢地也从埋怨变得理解支持他了。很多村民都在劝他:“村长,你太累了,你先休息一下,我们自己做”,他总是笑着说:“我不累,赶进度要紧。”在他的带领下,党易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按时完成并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先后组织群众投工投劳4585个工,完成街道硬化面积3600平方米(规模800×4.5),总投入22万元,受益群众76户376人。走在宽敞、干净的水泥便道上,郑德彬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消瘦的身躯显得是那样的挺拔。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