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鹿 洞 河 畔 新 农 村(通讯)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7-04-02 00:00:0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鹿 洞 河 畔 新 农 村
                             

                              ——三穗县对河村新农村建设侧记

 

                                                    管再成  杨万云

    在山水秀丽的鹿洞河畔,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民风纯朴,人勤村富。她就是三穗县新农村建设州级试点示范村……对河村。
    对河村位于三穗县桐林镇的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8亩。该村辖10个村民组,230户,968人。该村有 4个自然村寨,是一个以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
    来到对河村,走在那清洁卫生的水泥道上,一股十足的新农村气息便扑面而来。那靓丽的房屋、清洁的庭院、绿树环抱的村庄,还有那阵阵鸟语和丝丝花香,更是叫人留连忘返。
    自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启动以来,该村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把"车子进得来、走路不湿鞋、喝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生病不用挨、村庄靓起来"作为具体目标,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着眼点,以 "三建四改五提高"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内容("三建"即:建优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四改"即:改厨、改灶、改厕、改圈。"五提高"即: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保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目前,该村已基本实现了"四改五通六进村"。("四改"即:改厨、改灶、改厕、改圈;"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六进村"即:党的政策进村寨、科学技术进村寨、先进文化进村寨、优良道德进村寨、法制教育进村寨、卫生习惯进村寨)。
    近年来,该村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截止2005年底,该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达380人,占全村人口的39%。全村路面硬化率达80%以上。通过远程教育培训,每户均有一条致富门路,绝大多数劳动力均掌握了1至2门生产适用技术,农业适用技术普及率和科学种植率达90%。
    该村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建成了金秋梨示范点600多亩、葡萄种植示范基地20余个、水稻抛秧示范田100多亩、杂交优质稻示范田372亩、免耕油菜示范田100多亩、免耕洋芋示范田150亩、沼气精品点一个(60口)、杂交猪生产基地1个(年出栏130余头)、预制构建厂1个。全村有养猪专业户22户。目今,种养殖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有力地推动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2760元。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全面消除了茅草房、土坯房。固定电话安装率达80%,100%的农户均已饮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电视覆盖率达98%。全村拥有农业生产机械48台,家用电动机(砍菜机、打米机等)184台。实现了组组通路,户户通电,人人饮用上安全卫的生自来水,家家通电话和广播电视。全村无适龄儿童辍学。全村计划生育率达99%。无违法乱纪现象、无刑事案件、无吸毒贩毒制毒案件,无乱搭乱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农民群众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团结。
    通过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了妥善处理。该村建有沼气池121口,用电、用煤气等清洁能源为生产生活燃料的农户达90%以上。基本上消除粪土乱堆、畜禽乱窜、柴草乱垛等不良现象。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基本达到了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该村的一大特色。该村集体办有预制构建厂、水泥标砖厂、青砖厂等企业,采取出租的方式管理,收入达1.5万元。该村还成立了金秋梨协会,组织金秋梨销售,年管理费收入达3万多元。这样,不但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拓宽了村民就业门路,也使群众的收入得到了稳步增长。
    加强引导,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该村的又一特色。在村两委的正确引导下,村民们纷纷走出寨门,积极投身于商业、运输业、建筑业、餐饮业等。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年输出劳动力100人左右,每年劳务输出汇入的款额均在40万元以上。仅此项就可增加全村人均收入300多元。
    通过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村组干带头,党员干部帮助,广大群众共同致富"的良好格局。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贵州苗寨“祭桥节”(图)
下一篇:群众好奇滑入洞中  消防队员来救助(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