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民族旅游创变西江 “西江”模式创富山乡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9-02-15 17:05:34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2008年前后,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是党中央提出的党和国家经济建设基本方略。在此前提下,贵州省大力开展“多彩贵州”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建设。2017年,贵州省接待省内外游客总人数7.4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116.81亿元,首次超过云南(5.67亿人次,总收入6900亿元。)成为第一大民族旅游大省。

  “看西江知天下苗寨、以美丽回答一切。”西江作为民族旅游的代表,其创变和创富模式引发关注。



 

  从河湾上的人家到“天上”人家

  西江,在苗语中的意思是“河湾上的人家”。这处世代依山伴水而居的村落,早在十年前还“养在深闺人未识”。

  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在旅游“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撑下,整个村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西江苗寨游客量从2008年的77.73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484万人,旅游综合收入从1亿元增加到41亿元;2007年,西江苗寨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2016年人均收入猛增到13000元以上;全村现有农家乐接待户322户;年纯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人家有16户,100万元以上的有28户,50万到100万元的有68户,10万到50万元的有150多户,5到10万元的近1000户;据统计,参与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1300多户;西江苗寨还直接带动了临近村寨2000余人的就业。

  2011年西江苗寨开始修建自己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多年整治,西江苗寨环境得以全面改善,越发秀美。

  自引入“千户灯火夜景工程”不仅增加了传统村寨的看点与颜值,还结束了村寨居民出门照亮“靠月亮”、“打电筒”的历史。从前“晾”在河湾上的人家,如今看去像是“天上”人家。



 

  基于民族产业的本土创业“火爆”

  近年来,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民俗风情体验游和深度游越来越受追捧。自2008年,西江苗族博物馆建立以来,有20多户苗寨村民开办了家庭博物馆,接连打造出“古歌堂”、“鼓藏堂”、“刺绣坊”、“银饰坊”、“米酒坊”等近20个苗族文化点。

  民众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短短数年间成就了一批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兼具经济效益的个体经营户。

  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像“侯家庄”、“后粮仓”、“农民画家”、“卯得罗餐厅”、“阿浓苗家”、“阿幼民族博物馆”、“西江饭店”等都是村民自主创业品牌,年营收入都高达百万以上。

  西江模式已经形成了规模和效益,为民族文化旅游带动地方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为贫困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鲜活案例,为乡村振兴战略给出了成功的“西江样本”。(贺源)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点赞!五千余元失而复得 雷山2路公交车司机拾金不昧暖人心!
下一篇:西江千户苗寨入选“2019年非遗春晚”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