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当地金融服务,施秉联社于2009年在此处设立了一个便民服务点,每逢赶集日,施秉联社红山分社就组织人员、拿上设备到此开展金融服务,风雨无阻,深受当地老百姓的赞许,而“我”和一位叫王忠连老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次次的金融服务里。
同事小舒刚到红山分社上班时,交接的同事曾叮嘱:假如你到石桥赶集的时候,看到有一位老奶奶,叫王忠连,80多岁,时常来取钱,她不识字、也不会输密码,你记得多帮助她一下,她不只是老客户,甚是“我们”的亲人。
9月18日这天,当赶集的人都差不多散去,工作员正准备收拾设备返程时,一位拄着木棍、佝偻着背的老人站在柜台前,缓缓地把装有大蒜的背篼放下,从里面取出了存折递到了小舒的手中。
“老人家,您好,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要取低保,麻烦你帮忙取一下。”
“好的,您稍等。”
“请您输入密码。”
“小姑娘,我不识字,不会输密码,麻烦来教我一下哦。”
当即,小舒便知道这必定就是“我们”口耳相传的王忠连老人。“这个是1、这个是2、这个是3......”在小舒的帮助下,王奶奶成功取到了低保。通过交谈,小舒了解到:王奶奶常年无人照顾,总是一人独居,吃穿都靠自己劳动和国家补助。为了方便老人,小舒当即为其办理了信合卡,耐心地为其介绍了离家最近的“村村通”服务点位置和操作方式。王奶奶感激地说道:“以前你们这里有一个脸圆圆的姐姐,人好得很,一到赶场(赶集)天我就来你们这里取低保,每次都是她帮忙弄好的,听说她调走了,我还想了好久才过来取钱,就是怕我没得文化,不会输密码、不会签字给你们找麻烦,今天来碰到你,也是人好,以后你们再工作调动,我就不担心了,因为你们单位不管那个人来都是和那个脸圆圆的姐姐一样好”,王奶奶一边说着一边竖起了大拇指,随即从背篓里取出一把大蒜塞进了柜台里面,嘴里说着:“你们拿去吃,拿去吃,我个人种的,一点心意,你们就收下吧”。小舒和王奶奶推拒了许久,实在拗不过她,最终收下了大蒜、付了十块钱给王奶奶。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肯收,说是送的,经再次沟通,老人家才收下钱,慢慢离开。
图为 施秉联社红山分社看望王忠连老人
坐在柜台里的小舒看着王奶奶离开的背影,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正因为“我们”立足农村,服务“三农”,所以像王忠连奶奶这样的客户并不少见,他们或许不识字、不会输密码,但“我们”每一次走村窜寨开展普惠金融的身影、每一次细致的服务、每一句朴实的问候对他们而言却是无形的关怀与陪伴,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感谢,或许是一把大蒜、一篮子白菜,虽然简单,但却是满满的责任与感动。当天下午,小舒便和同事一起看望了在家的王奶奶。
每一个小舒都是“我们”的重要组成,我们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践行着普惠金融的重要使命,肩负着一方百姓的信任。我们打造支农平台、创建信用乡镇,倾力为“三农”,密切与农民的鱼水之情,以真诚的服务换得了农户的真情相待,是他们的满意与认可,更是我们普惠金融服务的成绩。“三农”服务任重道远,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卢朝阳 舒万琼)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