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三带促三变”——精品葡萄产业挑起扶贫重担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11-16 08:53:27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马鞍村位于丹寨县龙泉镇南部,虽然距县城较近,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但苦于发展无“方”,仍是龙泉镇典型的贫困村。2014年,龙泉镇党委组织到马鞍村,围绕以“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摘贫致富奔小康”为主题进行深度调研。龙泉镇以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经多方考察,调研,走访后,把精品葡萄产业确定为马鞍村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心。

  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后,省政府办公厅、省信用联社等积极响应,联系帮扶丹寨县,省政府办公厅工作队副队长更是直接联系帮扶龙泉镇,更进一步夯实了龙泉镇快速发展基础,为镇、村发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发展思路,特别是对马鞍村产业发展进行了细致科学的规划,在省信用联社的大力帮扶下,为群众提供产业发展资金,直接为马鞍村精品葡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贫困程度深,群众承担风险能力差,引进精品水果后,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试种了60亩。龙泉镇政府在指导马鞍村发展产业上面的“小心翼翼”并非“不自信”。“一旦失败了,不少群众将要面临几万元的欠债,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只有我们带头做好了,才敢引导群众进行规模种植。”驻村干部杨秀海认为,只有规避好风险才是对群众的负责任。通过“三带”促“三变”的有效带动,打工和参股的老百姓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他们可以监督这些资金的使用过程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又提高了老百姓的监督权。

  在2015年夏,马鞍村的精品葡萄产业大获丰收。60亩的精品葡萄基地,在当年就达到了2000斤的产量,且果品口味甜美,果皮光亮,富含锌硒。1万余斤的葡萄很快被预售一空,葡萄基地也成为了城郊群众旅游休闲的新去处。三带促三变也有效地串联龙泉镇的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产生新的发展动力,有利于农村经济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和农村生态增值。

  葡萄产业基地取得成功后,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越发高涨,群众纷纷以土地入股、自筹资金的方式参与合作社进行葡萄种植,积极主动流转土地支持合作社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现葡萄基地种植带动106户,314人群众发展产业,其中贫困户44户,165人也加入发展圈子。并确立了利益分配“3322”(从项目纯利润中提取30%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30%作为产业农户的提成;20%作为贫困农户奖励金; 2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模式,形成了农户有收入、村集体有收益、合作社有效益的良好局面。

  马鞍村2015年末种植的精品提子,于今年2016年9月成熟,短短9个月的时间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参与种植的群众心头都乐开了花。由于头年挂果,亩产均控制在1700余斤,产值近12000元,考虑到植株成熟时,提子亩产可达6000至8000斤,群众对小康创新更增添了信心。

  “按照基地现有的利益测算结果,到2017年马鞍村这200亩的精品葡萄种植基地就可实现每亩年超万元的纯收益。届时,村级集体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村级各项事务发展都有了物质保障。村里无生产能力的贫困群众除了政府民政兜底救助外,也有了稳定的救助资金。同步全面小康只是马鞍村发展的初级目标,我们还要打造全县的产业发展示范点。”村支部书记刘天富信心十足的说。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马鞍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省政府办公厅积极给予的规划和指导,离不开信用联社给予的资金信贷支持,更离不开村党组织的带领、党员带头、合作社牵引,离不开镇党委、政府的保驾护航,现在马鞍村的“三带”(支部带实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带产业,党员能人带贫困户)模式已经在丹寨县得到推广,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王素娟 彭杰)

责任编辑:王春【收藏】
上一篇:丹寨县:云端上的苗族民众跳起锦鸡舞庆苗年
下一篇:丹寨:传承雷锋精神 为贫困户送去冬日暖阳(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