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中国梦 我的梦——施秉县甘溪乡望城村的小康之路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5-12 15:18:00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氵舞 阳河畔有一个美丽的望城村,是施秉县一个后发赶超的村寨,8个自然寨,共居住着455户苗、土家、汉等民族。长期以来,望城村经济来源主要以传统耕作为主,农民收入单一,农村基础条件差,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生产生活不稳定。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195元,全村贫困人口688人,贫困发生率为35.6%,是全县典型的扶贫攻坚村。

  2011年以来,望城村紧紧抓住国家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要求,以村“两委”为主导,以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和旅游服务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全力打造“富而美、美而富”的“甜美乡村”,成为当地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典型。

  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450元,比2010年增加265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比2010年增加9万元。

  找准路子 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产业

  望城村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发展种植业。长期以来,当地农民也有种植水果的习惯,但由于土地耕作得不到集约化经营,导致农业生产收益不高,最终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土地如何集约经营、农民如何增收”成了村党支部、村委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深入调查、走访座谈的基础上,村“两委”提出了“产业带动、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规范化、优质化果品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发展致富、村集体发展壮大。

  2007年,村“两委”从湖南引进种植大户蒲代球,在何家坝租用126亩土地种植黑珍珠葡萄,开始了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的尝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望城村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合理流转农民土地,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相互合作,大面积推广精品水果种植,建立了产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一是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租用农户土地种植果品,前三年农户按协议每亩收取一定的土地流转费,第四年后按比例参与收益分成。目前,望城村已成立蒲发经济果林专业合作社、朝阳精品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施秉县甜美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324人。二是村集体+农户模式。由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参与种植基地水果,挂果收益后村“两委”每年每亩给农户分红提成1600元。三是村集体+合作社模式。由村“两委”帮助合作社发展产业,做好协调服务,合作社种植的水果挂果收益后,村“两委”每斤水果收取提成0.15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2013年,合作社果品基地挂果面积300亩,年水果产量80万斤,村集体提成12万元。四是农户自我发展模式。由村“两委”帮助有发展能力的农户选准发展项目,做好技术服务,实现农户的自我发展。在果品产业的带动下,望城村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以运输谋生的农民可以在家门口轻松找票子。如:何家坝组村民何清平和黄土坡组杨胜友,近年来专门从事本村水果运输服务,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收入5 万元以上。

  多元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为了实现多元化发展,望城村还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村集体补助一点、村民投入一点的办法,从三个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发展园下养殖。依托现有的4000余亩果品基地资源,由农户自筹资金在园下放养本地土鸡和白鹅,使水果基地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基地产出效益。目前,已发展养鸡基地4个,年出栏4800只,增加农民收入9.6万元以上。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满足游客到果品基地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增加农户业余收入。如:家住望城村何家坝组的曾一红,大专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谋生,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他放弃了打工的生涯,把打工积蓄的12万元带回家乡创业。

  在县扶贫办给予贴息贷款、村两委帮助协调土地后,曾一红开办了望城村第一家农家乐,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依托精品水果园区,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或招商引资,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水果保鲜气调库,延伸山区特色产业链,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村民何定祥将自二轮承包的5.5亩田土,按每年1600元/亩全部入股村集体种植水果,每亩种地收入不仅比自己种植增加700元,而且可以安心外出做房屋装修和承包工程, 2013年新建房屋300多米方米,还购置了10多万元的轿车一台。

  贫困户何定海,因缺乏种植和管理果园的技能,将自己的6亩田土流转给合作社,并长期在合作社基地打工,人均年纯收入6000多元,走上了致富路。

  何家坝组曾一红大专毕业后一直靠在外打工谋生, 2013年7月回家探亲时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放弃了打工的生涯,决定回到家乡创业,把打工集蓄的12万元,用于改造自家的院落、房屋开办农家乐和种植葡萄30亩,仅农家乐每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30亩葡萄丰产后,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

  三年来,望城村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发展意识明显增强,激活了内生动力。目前,全村种植精品水果4070亩(村两委创建果品基地200亩),挂果面积1200亩,年产量1800万吨,水果主要销往广西、湖南、重庆等周边省份和茅台镇民营葡萄酒厂;建成园下养殖基地4个,正在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 27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发展特色产业。

  勇于探索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

  在推进小康社会工作中,望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紧紧抓牢基层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选拨了部分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原军人和回乡青年充实到村两委和村组班子,配强了村组干部队伍建设。从强化责任入手,村两委摸索建立了“三找党组织”、“四化”便民服务等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宣传,充分发挥了支部的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支持。三年来,望城村支部多次被省、州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民政部、司法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委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等称号。一是深入开展“三找党组织”活动。即:有想法找党组织倾诉、有纠纷找党组织反映、有困难找党组织解决,由村两委在活动室设立党员服务接待站,在村民小组设接待点或开通党员群众服务热线,帮助群众解决法律咨询、协调处理矛盾纠纷、谋划发展思路等。近两年来,共接待党员群众来访1380人次,帮助群众协调解决事项346项,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16件,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二是创新“四化”便民服务机制。积极推行服务信息公开化、服务流程便捷化、服务监督公正化、服务水平优质化的“四化”便民服务工作,在村活动室设置便民服务工作宣传栏和村干部信息公开栏,向群众发放便民利民服务卡,主动把以前“群众找干部”转变为“干部找群众”,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三是创新“双带发展”机制。由村两委用集体土地创建果品基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使村党组织在群众中凝聚民心,树立威信。鼓励专业合作社带头发展果品基地,村两委帮助合作社做好协调服务,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提成作为村集体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四是建立结对帮联工作机制。结合县委、县政府制定的领导干部联系帮扶群众、结穷亲的“541”机制(县级领导干部帮扶5户、科级领导干部帮扶4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村两委创造性地提出了村干部结对帮联工作机制,由村干部分组、分片负责对接县级帮扶部门和帮扶领导,督促落实帮扶政策和项目资金,使干群关系“无逢对接”,结对帮扶更接地气。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协调县级部门和结对帮扶的县、乡干部落实村级建设项目22个,群众实惠有目共睹。

  目前,全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硬化路,连户路硬化达90%;建成安全饮水工程5处、荷花池120亩,完成房屋风貌改造129户;新建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 处、文体休闲广场1个,电力改造和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村寨环境管理有序,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容寨貌焕然一新。

  村党支部书记曾维军、村主任曾勇在接收记者采访时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们将大力发展以果品为主的山区特色产业,计划用2-3年的时间,建成精品水果基地 5000余亩、园下养殖基地10个以上;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100户、家庭农场10户以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以上。通过努力,我们希望在2016年实现人均收入居全州第一位。这是我们村两委的梦,也是我们全体村民的梦!” (李跃华 姚宁)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施秉县63所学校14143名学生享受营养午餐(图)
下一篇:乡村学校少年宫,放飞农村孩子的梦想(组图)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