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榕江县丹江村女党员陈冬兰一家赡养孤寡老人20载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5-31 10:53:38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榕江县雷公山山区的半山腰上,坐落着一个苗、侗、水、瑶等多民族杂居的小山寨--平阳乡丹江村丹江新寨。人口仅90余户的小山寨,流传着一位侗族女党员陈冬兰一家赡养孤寡老人20年的美丽动人故事。

  因为爱心,接来孤老当娘亲

  生长在丹江新寨的陈冬兰,虽说自己是侗族,但长期与苗家人朝夕相处,打小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苗话。20岁那年,陈冬兰嫁给了本村年轻苗族小伙杨昌值。

  陈冬兰夫妇邻居是杨树财、杨老沟夫妇,农忙时节两家人互帮互助,闲暇时也常常聚在一起,亲如一家。

  好景不长,1994年,杨树财因犯肝癌,撒手人寰。使原本就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丈夫杨树财去世后的第三个月,唯一的儿子杨昌荣在工作中突发疾病早早离世,扔下60岁的杨老沟只身一人。

  杨老沟家的惨境,乡亲们都为之叹息。为了宽慰老人,善良的邻居陈冬兰常常陪老人吃饭聊天,用自己的温情抚慰老人悲痛的心。

  当时,陈冬兰夫妇已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6岁的儿子,家庭并不宽裕,但又不忍心看着杨老沟孤身一人无人照料。1994年底,陈冬兰俩商量,主动将杨老沟接到了家中赡养。

  全心呵护,只为老人不孤单

  年事已高的杨老沟后来患上了风湿病、肺心病,发作时疼痛难忍,因为晕车,无法上医院就医,陈冬兰夫妇就会叫来村医为老人打针治疗,每个疗程5到7天,每天打两针,每年6个疗程,每个疗程花费400元左右,药,却只到凯里买。时间长了,陈冬兰一家也学会了打针开药。

  “买给奶奶(农村习俗,跟儿女称呼)的药,有的不符合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为治病,药再贵,我们都要买。”“有时儿子儿媳在外打工,药没了,我们就打电话叫他们买来。”陈冬兰说。

  陈冬兰家种有5亩地,平时夫妇在周边打些零工挣钱养家,外出劳作时,为不让老人孤单寂寞,每次都要将电视机打开,调到老人爱看的电视节目后才会离去。

  因勤劳善良,口碑好,2000年,陈冬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村里担任过一届妇女主任、两届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曾经有寨邻劝告夫妇两人说:“你家本就困难,还要养一个孤寡老人,应该去民政部门反映,争取点补助。”陈冬兰说:“我俩还有力气养活老人,不给国家添麻烦。”

  矢志不渝,20年真情铸典范

  杨老沟,生于1934年农历6月,具体哪一天,谁也记不清了。为宽慰老人,夫妻二人作了个规定,将每年农历6月5日,定为奶奶的生日。每逢生日,夫妻俩都要为老人买新衣服,家里要杀一只大公鸡,为老人祈福。

  自从杨老沟来到陈冬兰家后,一家人早把老人当做亲人。如今,老人已年过八旬。“我们把奶奶接来一起住,虽然辛苦,但是我们是幸福的。”每当被人问起赡养老人的事,陈冬兰总是这样回答。

  光阴飞逝,这一陪伴,就是20年。如今,一家人与老人已经不分你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年对老人矢志不渝的关怀,感动了无数人,陈冬兰爱老敬老的事迹正在雷公山麓广为流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陈冬兰的事迹成为孝亲敬老、民族团结的先进典范。(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夏季雨水丰 山谷飞瀑美(组图)
下一篇:榕江仁里乡:稻田中鱼正在疯长 送来夏种美味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