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顺利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扶尽扶,雷山县结合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举措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认真识别贫困人口,抓好建档立卡。按照“户主据实申报、民主评议排序、三榜审核公示、入户登记调查”等程序对贫困农户的家庭人口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收入情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按照低于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扶贫对象进行识别,做到户立卡、村造册、乡建簿、县有电子档案,摸清全县贫困人口底数。
根据致贫原因分类扶贫,确保扶持到村户。为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各自作用,确保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和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将全县的贫困户进行分类,在认真调查摸底和充分了解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有劳动能力并有愿意通过参与扶贫开发走向脱贫的贫困人口分类为扶贫户;对无劳动能力的五保户、孤儿、残疾人口全部列入民政救济、低保户,结合实际,实施生态茶叶种植、天麻种植、林下养鸡、乡村旅游、精品水果、特种养殖(黑毛猪、野猪)等项目,实现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到村到户,每户贫困户建立1-2个能长期增收的产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的发展。
建立干部帮扶到村到户的长效机制。该县推行县级领导联系到乡镇、科级干部帮扶到村,副乡、科(股)级干部驻村帮扶制度,确保了全县154个村每个村有一名机关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2014年,为进一步抓好干部一对一帮扶贫户,目前已落实全县行政事业干部一对一帮扶工作。
建立明确的贫困人口进退机制,确保精准扶贫落实。该县将通过公平、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评测出贫困乡镇的贫困程度和脱贫成效,施以奖惩政策,建立动态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使戴上帽子不想摘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不努力工作的地方就地“退出”,使一些还未进入扶持范围的贫困乡镇、村“进入”受扶范围,形成激励机制。
做好精准扶贫的绩效考评工作。该县将把精准扶贫绩效考评工作作为推动各项政策、资金落实到村到户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按照省、州统一的绩效考评标准进行奖励。(赵仕平)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