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黎平深山村寨陷入照明困局 政府曾两度建议搬迁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9-19 12:02:12  来源:贵阳网  



  在黎平九潮镇的一个深山村寨,当地村民自建“水电站”来照明,20年来,每户人家都只亮了两盏灯。看电视、用洗衣机,这些十分寻常的现代生活,对他们仍是奢望。

  如今,造价低廉的发电机正逐渐退市,村民陷入了照明困局,一些村民开始重拾煤油灯度日。

  据悉,当地政府曾两度引导村民搬出大山,但因情感、生存的问题,无一户村民愿意搬迁。

  去,还是留?如今已成为村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通电 村民们的梦想

  弄团寨地处黔东南榕江和黎平交界处的九潮镇,距离镇子还有10多公里,稍宽的车子至今都不能进村,须步行或骑摩托车。

  在村民龙永生的记忆中,小时候,弄团寨人一直靠烧枞树渣照明。因烧枞树渣有黑烟,一晚下来,脸鼻常被熏黑。一些外乡人来做客常开玩笑说,弄团寨的人都快赶上黑人了。

  因村民干活劳累,夜晚忘熄灯火,易引发火灾。“有一年,火引燃了木屋,80多个村民接力从山底舀水上来灭火,跑得腿都快断了,也没能扑灭大火。”

  前些年,一些老人到九潮镇看到了电视,回来羡慕得不得了。因为山区闭塞,没有电视,当地村民对外界信息知至甚少。

  24岁的村民龙启飞曾在天津打过一年工,在他入住工棚的第一天,这个山里娃惊异地发现,电视节目居然还可重播。“昨天看的新闻,今天电视里又能放。”他乐呵呵地说。

  通电,一直是村民的梦想。

  发电 有趣的尝试

  1992年,电力部门开始在临近村寨布设电网,弄团寨因路窄、劳力不够,与照明电失之交臂。

  当年,龙永生偶然得知,山里可用小型发电机来发电照明后,欣喜不已。他卖了两头黄牛,换得600元。然后花350元买了台发电机,又花100多元买来电线,由于不通路,他背着40多斤重的机器进村,一路颠簸。

  机器背回来了,但如何通电却难倒了龙永生。至今,他都不知道电线的火线和地线用啥颜色区分。

  龙永生回忆,当年,他凭记忆组装好发电机,用竹筒做成引水渠冲入电机底部,当微弱的嗡嗡声传来,身旁的乡亲点着旱烟,猫腰盯着电机发呆。

  “电在哪,啥颜色?”龙永生的叔伯们以为电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

  当龙永生把原本裹好的两根线完全拆开,凭感觉装在发电机的闸刀处后,好奇的他伸出手指捏住两根线时,一阵酥麻感传来,他踉跄着一屁股坐在地上,引得众人大笑。

  第一台发电机“上岗”后,龙永生家里亮了两个灯。随后,他把一根电线接入学校,让学校也通了电。而目睹龙永生的有电生活后,村民纷纷效仿:1996年,一杨姓村民卖了两头牛,安了两盏电灯;兰家卖了头猪,也用通上了电……

  小电 村民们的尴尬

  在弄团寨一公里外的一处阴冷山谷,是龙永生的“发电站”:发电机放置在河沟旁,和一根10米多长、碗口粗细、近乎垂直放置的“竹管道”相连。

  “这是我用过的第6台机器。”龙永生说。

  “因为是二手货,这样一台机器管不到几年。”龙永生说,加上受涨水等外力冲击影响,机器易损坏。20年多年里,村民一共用坏了20台发电机。

  最考验“发电站”的是冬季,“冬天枯水,水流只有拳头大小。只有通过农田蓄水的方式来发电——上午蓄水,下午放水发电。冬日里的电量只能支撑两个来小时,大家只能趁着灯亮抓紧吃饭。

  据悉,因发电机电压低,20年来,几乎每家村民都只亮着两盏灯,更谈不上看电视,用洗衣机,连打米机仍沿用柴油机。

  看着别的寨子都用上了电视、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村民羡慕不已。他们把外面用的电叫“大电”,寨里用的电叫“小电”。

  去留 村民的两难

  就弄团寨的“小电”生活,九潮镇政府党委书记石宏敏说,弄团寨是一个人口迁移形成的自然村寨。考虑当地自然条件落后,早在上世纪70年代,政府就曾引导他们往条件相对较好的民罗村迁移了。

  “但外乡人迁进其他村寨,和当地人难打成一片。”石书记说,弄团寨人习惯种地,仍怀念着大山的生活,后来又回去了。

  2012年,九潮镇政府再次试图引导弄团寨人往九潮镇一带搬移,将他们安置到九潮附近茶场、工厂等地就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虽然能用上电,但弄团寨村民仍割舍不下对大山的情感,最终无一人愿搬。

  如今,让村民担忧的是,过去三五百元能买的二手小型发电机,现在已很难买到了。

  去,是有电的现代生活,但情难以舍,且生存难;留,则是弱电的生活,很不方便,弄团寨人,正纠结着。

  “既然他们不愿搬离,我们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通上电,我们将再次出面协调供电部门,尽快把‘大电’引入弄团寨。”石书记说。(记者 罗付伟)
 

责任编辑:肖默子【收藏】
上一篇:黎平县抗日英雄向师生们讲述亲身经历的抗日故事
下一篇:侗族民歌独唱歌曲获第十二届中国西部民歌铜奖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