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重兴大弯田——历经三代愚公修造的巨型工程(组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12-23 12:05:4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重兴大弯田一角

  大弯田位于贵州省黄平县重安镇重兴村东南部1公里处马鞍山麓的桥木屯,田坎弯度大于90度,曲度胜于月牙,南北走向,面积6亩,水稻最高产量年份可达4000多公斤。田埂均以红砂石堆垒砌而成。田坎最高处14米,平均高度为8米。目前为重兴村一组村民吴征国户承包。


全为红砂石垒砌而成的田坎

在大弯田下耕作的农夫

  大弯田是黄平县古石梯田中修造十分雄奇的一丘大田。据重兴村年近八旬的潘兴德老人介绍,大弯田是他们的老祖宗潘老浅率领全家老少,耗费三代人的时间才修造完成。大弯田大约修造于庚午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左右,当时原址是两个呈“凹”型相连的山梁。庚午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间,黄平县重兴一带发生严重的旱灾,绝大多数的百姓的生活都靠挖野菜和树皮度日,为了改变人多田少而食不果腹的状况,潘老浅认为如果将桥木屯这两座山梁开平成稻田,以后子孙后代吃饭问题就不用愁了。当时的山野均为无主之地,人们只要一看中哪里就可开发。本来潘老浅想把两座山梁开成一条直线的田埂,但下方的弯坡处已有农户用草标作了标记,不让他修占。于是潘老浅就鼓励妻儿说:“苦就苦点,我们就顺着两座山梁的弯坡修造给人们看!即使我这辈子开造不了,儿子就接着开,再不行还有孙子。”

  自庚午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起,36岁的潘老浅就带着妻子巫比在桥木屯的两处山梁上长年累月挖山造田。在过去的年代里,没有雷管、炸药,没有钢钎、铁钻,开山造田全靠双手和锄头以及泥巴轿挖刨和抬运,人工和劳力消耗之巨,可想而知。潘老浅两口子连续挖了30多年,才将两座山梁挖平。随着儿子潘老薄长大成人并娶妻生子后,潘老薄又与妻子巫蛙每天从马鞍山高处抬来石块于山弯处向两边外侧镶砌延伸,他们一边运石砌坎,一边又将父母挖平的山土填入山弯内。通过不断的修造,待潘老薄的儿子潘老奖长到十六岁并能够帮助父母上山造田时,这块历经三代人的艰辛努力才初步成型。当田基打夯结实后,大量的土石方已经填方殆尽。没有培土,全家人又从附近的空地抬运土壤倾入田中,再用竹筛选细,才获得种植沃土。潘氏三代人为了开造大弯田可畏历经了千辛万苦。按理说,这块耗费了大量劳动力才开造出来的大弯田,应该使潘老薄全家祖孙以此为荣,然而他们祖孙三代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历经70多年的开山造田中,从潘老浅那辈开始,全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劳力都投入在这块大田上,放弃了田地的耕种作业,长年向本寨大户潘子清家借粮造田和生活。到潘老奖这代后,由于所欠潘子清家的粮食数额巨大,无力还粮,最终只得忍痛把这丘大弯田抵挡给潘子清户。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土改将这丘大田分配给潘老考户;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以农户人口承包份额,才把大弯田承包给吴征国户。

  重兴村大弯田尽管历经了200多年沧桑岁月的洗刷,它仍然犹如一位钢铁打造的巨人,岿然耸立在石坎梯田群里,这在中国众多古石梯田的修造和设计中不能不说是古代稻田开发中的一大奇观。(杨林 廖尚刚)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惠及黄平县6900余人
下一篇:黄平启动申报工作 半山古石梯田有望成为“非遗”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