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黎平念好文化经、打好大歌牌,助推旅游业发展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3-30 14:19:53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近年来,黎平县委、县政府按照“依托三大资源,建成四个景区,推出一条黄金线,培育三条延伸线,保护四条外环线” 的战略部署,相距出台了《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黎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黎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系列可行性旅游规划,保护旅游景区景点,研究旅游内容,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优美自然环境与原生态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产业。

  黎平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在整合旅游资源时,该县注重突出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以侗族大歌艺术团和旅游经营企业为主体,培育壮大民族文化表演队伍,形成政府、企业、民间三位一体的多层次民族文化展示体系。同时,围绕贵州省黎从榕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黔东南州“三个旅游经济圈”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加快肇兴、地扪、四寨、黄冈等景区详细规划编制,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力争将黎平侗族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品牌,把黎平建成世界知名的旅游区、国内外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泛珠三角的后花园。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黎平侗乡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黎平在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中,重点打造侗族文化品牌。2009年9月30日,由黎平县人民政府与贵州省文化厅联合申报的侗族大歌申遗项目,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利用侗族大歌这张名片,黎平县重点打造以肇兴为核心的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区,以岩洞为核心的侗族大歌体验区,以地扪为代表的侗族文化研究基地,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进一步打响侗族大歌这个世界品牌,2012年,黎平县投入8.29亿元,对肇兴景区进行二次打造,力争将肇兴建成5A级景区;引资6.5亿元打造侗族大歌实景展演项目,该项目是贵州省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占地778亩,是集侗寨、鼓楼、花桥、寨门、侗族风情为一体的“国际性侗族风情旅游城”。据悉,该县今年还将举办第五届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届时,浓郁的民族文化,清泉般闪亮的音乐将再次焦距全世界的目光。

  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转型,黎平县按照“党政引导、企业跟进、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吸引资金加快旅游资源综合深度开发。创新了肇兴“政府+企业+村民”发展模式,地扪“乡村博物馆”模式,八舟河“经营权出租”,天生桥(翘街)“企业经营”等发展模式,成为促进该县旅游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黎平县已有多家旅游公司在肇兴、八舟、地扪等地开发旅游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县内投资投资开发的飞龙洞等景点,已成为以黎平为中心的湘黔桂三省八县节假日、周末旅游的知名景点。

  在名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中,政府注重引导,跳出官方办节的模式,还节于民。在岩洞侗族大歌体验区成功举办了铜关十八腊汉歌会和喜事节办的活动模式。喜事节办就是以民间喜事节日化的方式,以举办喜庆活动和喜事为载体,以侗族大歌和民俗活动为内容,引导群众开展侗族大歌演唱和民俗活动表演,让外地游客能进入侗寨,切身感受原生态侗族文化内涵。

  根据《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侗族大歌传承工作坚持“以侗族群众为主体,村民自治组织为主导,政府搭建平台为支持”的原则,引导民间自主办节,将岩洞侗族家庭喜事当作节日来开发作为试点,成功唤起侗族群众对本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让这种原滋原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动得以传承,从而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据统计,黎平县围绕侗族大歌世界品牌,主打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去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34.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6%,其中国内游客132.1万人次,同比增长189%;海外游客2.1万人次,同比增长5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7亿元,同比增长321%。2012年春节期间,该县举办踩歌堂、摆古、唱侗戏、鼓楼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海内外2.8万人到侗乡过民俗年,体验侗族文化,实现春节黄金周旅游综合收入840万元,创历史新高。

  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蚕之歌”艺术团的试水商演成功,黎平的区位优势和对外感染力将进一步显现,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寻着歌声进入侗乡,栖息在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让那越过古梦边缘的天籁之音,安抚自己尘世的心灵。(杨理显)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黎平第一条肇兴至洛香二级公路开工(图)
下一篇:黎平第一季度发放178万小额担保贷款助民创业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