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国家扶贫政策帮大忙,我们发家致富就只能是个幻想,我们全家的打工命运就不会得到改变。现在我们全家都变成‘产业工人’了,感谢共产党的扶贫政策好!”
2月22日,岑巩县翠绿水厂厂长彭昌银一边察看从国外进口的全套饮用水高级生产设备,一边介绍他的“发家史”。
贫穷,曾是他们的代名词
年过四十的彭昌银,原是注溪乡周坪村岩湾组一位普通农民,家里共有兄弟6个,他排行老二。由于寨子处在群山夹抱之中,地少人多,收入来源逼仄,生存条件恶劣。用他自己的话说“寨子头人人穷得巴灰”。
18岁那年,看到大哥和寨上一帮大龄青年一个个因为穷,没能娶上媳妇,彭昌银也开始担心自己日后的命运,横下一条心,去了省城贵阳打工。
10多年间,彭昌银先后给旅游公司当过通信员,到饭店炒过菜、做过厨师,省吃俭用努力存钱寄往家里,但仍然接济不了家用。“贫穷,就像是一个黑暗可怕的无底洞!”彭昌银这样形容。
后来,在彭昌银的劝说和带动下,家里的老大、老三和寨里的几个青年也逐步走出大山,加入了为生计奔波的农民工行列。
“一没文化,二没知识,三没技术,在外面,除了苦,除了累,除了委屈,无论走到哪里,农民工依然是“穷”的代名词,总觉得低人一等。”彭昌银说。
1991年,正当彭昌银几兄弟彷徨苦恼的时候,山寨里照进了党的扶贫阳光。
是留守,还是继续外出打工?
时任周坪村党支部书记吴洪明,了解到了彭昌银一家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做工作,鼓励彭昌银回乡带头承包村里闲置的荒山种植金秋梨,发展资金全部由上级扶贫资金解决。
当年,彭昌银种植了100亩金秋梨。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1996年金秋梨进入了盛产期。
这一年,正值注溪乡岑王村1000亩金秋梨大丰收。当时市场没有打开,果农的金秋梨卖不出去。
彭昌银广泛网络在外信息,通过当地信用社申请贷款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把果农闲散的金秋梨以高于市场价全部收购,然后把兄弟几个人组织起来,把收购来的金秋梨采取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形式,直销到湖南怀化和本省贵阳、凯里等周边城市。
三年下来,彭昌银赚了20多万元,同时也解决了自家5个兄弟的就业难题,结束了全家人的打工生涯。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