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汽车 > 正文

6月车市增速放缓 半年销量成绩尚可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7-11 17:15:31  来源:  

  在艰难中前行的2012年中国车市已经走过半程。全国乘用车联席会上周末公布的产销数据显示,6月份国内广义乘用车产量为123.42万辆,环比下降2.1%,同比增长11.6%;国内销量为114.89万辆,环比下降2.4%,同比增长12.4%。1-6月国内广义乘用车的累计销量达到700.91万辆,同比增长了5.6%。从数据上来看,处于调整期的国内车市上半年交出了一份还不算太差的答卷。

  6月市场波澜不惊

  乘联会分析人士表示,去年6月份因为有节能汽车120亿元补贴资金即将用罄的传闻,出现消费者挤“末班车”的现象,销量逆市场规律上扬,而今年6月份同比工作日还少一天,因此同比增速放慢是正常的。

  整个6月份的国内车市,基本属于波澜不惊。两次油价下调和端午假期,也并没有给车市带来很给力的表现。乘联会人士指出,有关新一轮经济刺激,特别是重启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的传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持币待购。去年6月份,日系企业由于地震减产较多,今年日系企业的销量都上去了;加之市场复苏,和季度末厂家向经销商压库存的惯例,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环比不降反升,国内零售是微降。

  乘联会分析,由于广义乘用车6月销量同比增长大于12%,完全可以抵消商用车的负增长,因此整个汽车市场累计销量的增长幅度会扩大。乘联会还提醒,乘用车的出口增幅固然可喜,但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国内销量还在降低,实在堪忧。

  车企成绩成色各异

  各大车企近期已经开始陆续交出上半年的“成绩单”。上海通用、南北大众等一些车企已经完成既定的销售目标,而那些至截稿时尚未公布数据的车企,从今年前5个月销量及增长进度来看,有相当部分无望完成半年目标。

  上海大众6月实现批售106286辆,同比增长8.4%。其中大众品牌批售87246辆,同比增长9%,斯柯达品牌批售19040辆,同比增长5.9%。上海大众2012年上半年共实现批售636691辆,同比增长10.4%。继刚刚实现了第800万辆轿车下线之后,上海大众在销售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12年连续半年每月销量破10万辆。

  上海通用6月国内销量达109127辆,同比增长7.5%,创历史最高6月份销量。上汽通用五菱国内销量达100407辆,同比劲增14.1%,亦创6月新高。上海通用上半年国内销量达639549辆,同比增长6.6%;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国内销量达745427辆,同比劲增16.2%。这两家合资企业主要品牌创纪录的市场表现,使得通用汽车在华上半年销量共计1417047辆,同比增长11.3%,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东风悦达起亚6月单月销量再次突破3.5万辆,上半年已经累计销售汽车221096辆,超额完成销售目标。东风日产上半年销售汽车45.48万辆,同比增长21.69%,但离50万辆的半年目标还有距离。

  7月销量不会很高

  进入7月,也进入了国内车市传统的淡季。乘联会人士认为,去年7月销量下降较多,因此本月狭义乘用车同比增长会有15%以上。今年7月在市场下行期环比销量会在持平的上下波动。

  乘联会也指出,本月广州汽车限购,会给其他城市潜在用户带来恐慌型购车,但对市场总体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限购政策在全国产生连锁反应,对车市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到6月底没有明显的好转,会影响今后几个月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的增长率提升幅度。加上厂家在二季度末压库力度大,7月份厂家会让经销商“喘口气”,因此乘联会表示,不要指望7月份销量会很高。

  下半年增速会略大

  乘联会秘书长饶达认为,扣除上年末厂家“雪藏”销量到上半年吐出的因素,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实际上有较高的增长率。一般情况下,每年的上半年的销量均比下半年低,由于藏销量,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的统计销量均比下半年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今年会终结,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年初吐出藏的销量大大减小;另一方面是因为今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复苏明显,为下半年产销量更高一些奠定了基础。饶达预测今年下半年乘用车市场增长率将继续增大,其中微型客车市场比年初估计的要好,在7月份累计销量肯定能够由负转为正增长。乘联会坚持年初的预测:全年广义乘用车增幅为10%左右,汽车增幅为7%左右,汽车总销量为1980万辆左右。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八仙过海”突围车市淡季怪圈 购车仍有刚需
下一篇:我国5月整车进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