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河南一位负责人承认了部分收购库点确实存在收储条件不合格的事实,但他同时表示:“肯定不是主流,大部分库点还是好的。”
而早在2006年国家粮食托市政策启动时,便开始投资仓储设施建设的河南民营粮企,虽然拥有完备的粮食收储仓房,却最终无法摆脱被拒之门外的命运。
来自河南信阳的一家民营粮企负责人称,自己的仓房占地4000多亩,已先后为此投入1亿多元,但最终不得不看着这些仓房闲置。
当地一位多年从事粮食工作的专业人士则告诉本报记者,国家2006年启动粮食托市政策时,中储粮河南的仓容量仅有200万吨,由于仓容不够,该公司默许了民营资本大量投入仓储设施建设,全省粮食仓储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河南省1000多家民企参与。
如今,随着中储粮河南的仓容量增加至1000多万吨,民营粮企便逐渐被排斥在外。
民企粮食收购乱象
上述中储粮河南负责人则分析说,民营粮企之所以不被批准,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他告诉记者,按照规定,中储粮下属直属库在收储过程中,会有农发行、当地粮食局及中储粮总公司共同组成监管小组,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管,并会专门派人查验这些直属库是否按照拨付的资金收购了足够的粮食。
但对这些民营粮企,则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甚至连基本的制裁措施也没有。“他们虽然是中储粮的委托收储企业,但人、财、物我们不掌握,他们违反合同了,我们没有法律手段,也不能进行人事任免,只能采用经济手段,扣掉他们的保证金。”该负责人说。
上述负责人称,相对于这些民营粮企动辄几万吨的收储量,寥寥的保证金根本不足以震慑他们。“最终如果粮食出现了问题,还得中储粮来承担责任。”
更严重的是,部分中储粮直属库负责人甚至与一些民营粮企老板互相勾结,套取国家财政的粮食补贴。
2011年10月,中储粮周口直属库主任乔建军涉嫌携巨款潜逃,当地警方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当地民营粮企河南大粮仓实业有限公司与河南大森林面业有限公司曾多次向乔建军输送利益,而两家企业则将中储粮周口直属库委托进行托市收购、执行国家收储政策的粮库,变成了自家的面粉厂仓库,随用随取,造成仓库粮食亏空。
上述中储粮负责人同时承认,近几年很多民营粮企、粮库出现粮食品质差和“出库难”、“转圈粮”等违规现象,去年中储粮河南接连发生多起腐败案件,都牵涉到一些民营粮企、粮库,最终促成中储粮在今年整顿、清理民营粮企和民营粮库方面发力。
所谓“转圈粮”,是指粮库在托市收购前给企业打招呼,企业帮忙拍下前几年收储的陈粮。等到实际收购时,粮库再从企业手中把粮食买回。粮食在交易过程中并没有离开粮库,莫须有地“转了个圈”后,就能为粮库带来一笔额外收益。
他同时告诉记者,中储粮河南今年对民营粮企、粮库实行变相限制参与小麦托市收购,目的也是想把一些存在问题的民营粮企、粮库清除出国家粮食收储之列。
“我们很多企业的仓库,都是专门的粮食仓库,无法更改用途。如果不能参与托市粮收储,只能造成仓库设备废弃,职工失业。”上述河南民营粮油收储企业协会(筹)负责人不无担心。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