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中储粮被指推高粮价 经营性购销业务遭叫停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11-14 14:34:39  来源:中国经营报  

 

    近些年来正在加紧步伐从“大粮仓”到“大粮商”转变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不得不把脚步停了下来。
  
  

    在一份10月初下发的名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秋粮收购和当前粮食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中,有一条是专门针对中储粮的,要求它停止一切“经营性”购销业务,也就是说,除了对国家储备粮进行收储、轮换等“政策性”业务之外,中储粮不能再进行其他粮食购销经营。一时间,市场哗然一片。
  
  

    近年来,依靠手中掌握的充足粮源,中储粮已经成为我国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依靠力量。但这个巨无霸也越来越引起其他市场主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不满和警惕,被指为推高粮价的主要力量,且对其下游的购粮主体多有不合理的倾轧。
  
  

    更重要的是,这一禁令也使得中储粮之前一路高歌的发展之路戛然而止,国家对国内粮油市场的调控思路似乎正在转向另一个方向。
  
  

    禁令突来
  
  

    “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是内部传达下发的。”一位粮食局官员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整个文件有11条,内容涵盖整个粮食市场的调控工作,其中专门有一条是要求中储粮停止经营性业务的。”
  
  

    记者了解到,这份文件提出的粮食市场调控措施包括:控制农发行贷款、不许主要的国有粮食企业入市收购、核定粮食收购企业的最高库存量、检查各地粮食经营者和企业的收购资格等等。相对其他只是较往年更为严厉的条款,对中储粮经营业务的禁令在其中自然最为显眼。
  
  

    通知下发后,中储粮总公司于10月9日宣布全面暂停除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购销经营活动。令下如山,“现在我们那些经营性业务全部都停了。作为中储粮只能严格执行国务院的规定。”一位中储粮总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其实,国务院的通知针对的是整个粮食市场采取的调控措施。今年以来粮价的快速飙升导致食品价格的上涨越来越让调控部门感到头疼。而夏粮收购时各个收购主体的抢夺和竞相抬价已经使得小麦的价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点,中储粮系统作为国内最主要的粮食收购主体则一再受到舆论的关注和指责。减少市场收购主体似乎是调控部门想到的最直接的手段。
  
  

    在11月4日,国家粮食局下发的针对秋粮收购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中,列出了6条监管措施,也再次重申,对中储粮直属企业违反国务院有关要求,从事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活动,要加以制止,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并及时报告国家有关部门。
  
  

    事实上,外界对于中储粮此次被暂停的经营性业务知之甚少。这个机构最主要的职责是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最为常见的就是2006年开始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和定期组织的临时储备粮拍卖。这些业务都是“政策性业务”,其所需的收购资金有农业发展银行负责贷款,而国家财政则负责承担其储备粮存储期间的相关费用且留有相当的利润空间,毫无疑问,这些政策性业务能为其提供旱涝保收的收入。
  
  

    而随着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提出从“大粮仓”到“大粮商”的发展思路,近几年,中储粮的经营性业务也做的风生水起。“这几年中储粮的摊子已经铺开了,各地成立了很多贸易收储公司,人员、场地什么的都弄好了。”一位接近中储粮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贸易收储公司一般是在各个分公司的名下成立的,“几乎每个分公司都有。”再加上其遍布全国各地的几百个直属库所做的购销经营,规模可想而知。另外,据统计2008年年底中储粮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已达53家,涉及大米、面粉、食品、玉米、油脂等。
  
  

    在近两年粮食市场价格不断高涨,执行最低收购价的“托市收购”经常无法启动的情况下,经营性业务收入在中储粮总收入中的比重自然越来越高,不过,要想弄清楚到底占多大比重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连中储粮的新闻发言人说自己也并不清楚。而之前有媒体报道说经营性收入几乎能占到中储粮总收入中的一半,不过记者未能对此进行证实。“但是现在都被切断了。”那位知情人士说。
  
  

    中储粮盲目扩张?
  
  

    其实,从一开始,中储粮就有自我经营的空间和冲动,“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之后,一方面要求其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管理,确保国家需要时调的动、用得上;另一方面,作为一家企业,国资委要对其进行考核,它也需要有自身的一些经营性业务。”一位接近中储粮的人士对记者说。
  
  

    但市场其他主体的担心确是事实。“其实,中储粮的经营业务和政策业务很难完全区分开,”一位地方粮食局官员对记者说,“他们的政策性优势使得他们在农发行那里是黄金客户,贷款非常容易,这样其经营性业务的开展自然非常顺利。”
  
  

    就连那位中储粮直属库的工作人员都承认,中储粮近年来对自身效益的追求过于明显,“而且在战术运用上不恰当,在下达给基层直属库的辅储贸易计划指标过高,不仅难以消化,还存在着盲目的扩张,这样难免抢占其他大中型粮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而在中储粮完全退出经营性收购之后,到底对于国家控制粮价上涨步伐的愿望会有多大帮助,现在似乎还很难下结论。记者了解到,在中晚稻主产区江西、湖北等地,稻谷的收购价格仍然在不断攀升,江西优质稻的收购价已经从最初的1.14元/斤涨到现在的超过1.50元/斤。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还处在高位上涨的态势。
  
  

    国内一家大型外资大米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收购在继续,“中储粮之前在水稻方面的收购以早稻居多,中晚稻比较少,这次国家粮食局发布的六条措施,使得具有合法的粮食收储资格的企业的收购变得更加顺畅。”河南一家面粉企业的负责人则表示,中储粮的经营性收储业务这两年做的很大,他们被停,对他们的竞争压力自然小了很多。
  
  

    在河北沧州,原本位于那里的中储粮直属库往年这个时候正在积极的为南方的加工、贸易企业代收代储粮食,“不过,现在全停了。”一位沧州粮食局官员告诉记者,“我们正在研究,在中储粮退出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于后市的价格走势,他表示很迷茫。
  
  

    背后的争夺
  
  

    一位地方粮食局的官员对记者说,“这也说明国家对于中储粮的定位和态度在发生变化。”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近些年来中储粮系统的迅速壮大和膨胀,导致各级地方粮食系统的管辖和利益空间不断被挤压,记者之前曾经在河北、山东、江西等地调查发现,中储粮不断将地方资产优良的粮库上收为直属库,使得各个地方粮食局大为不满。这些上收的粮库大多是1997年之后的几年间由国债资金建设的,中储粮成立之后,就开始逐步上收,“等于是把这部分资产上收到中央层面。”中储粮新闻发言人魏强说。
  
  

    “但其实这些粮库的建设地方的投资也不小,普遍给予了配套的优惠措施,比如土地划拨和税费的减免。而现在他们要无条件的收上去,如果不交就要求地方掏租赁费,可以直接从中央通过其下拨的仓储费用中扣除,所以地方政府也没办法。”一位地方粮食局负责人说,他认为这是中央和地方利益的一种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没有考虑到地方的利益。”
  
  

    之前存在了几十年,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粮食系统在经历了一轮轮的改制之后力量已经显得薄弱了许多,很多县级的粮食局甚至都已经撤并,而中储粮的壮大则让他们更为恐惧,“再这样发展下去,甚至国家粮食局都显得很尴尬了。”一位业内人士说。
  
  

    因此,很多粮食系统人士对中储粮被叫停经营性业务是持欢迎态度的,其实,中央层面的态度似乎在慢慢变化,“在之前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储粮管理条例》中都显示,地方粮食管理部门根本无权监管中储粮,不过在今年年初颁布的《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中就没有将其排除在外,而是规定地方粮食管理部门负责其辖区内的粮油仓储监督管理,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改进。”那位地方粮食局官员对记者说。
  
  

    在这一轮对于调控权力的争夺中,似乎粮食局系统占了上风。
  
  

    但多位中储粮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中储粮退出贸易经营业务,唯一受益的就是外资企业,近几年外资企业一直试图增加对原粮的控制,尤其是外资企业都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产业链,中储粮退出贸易经营业务体系,势必会给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产业链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产业链上的利益将被外资粮食巨头所攫取。
  
  

    “恳请发改委、国资委、国粮局等相关部委,尽快给中储粮在业务上准确定位,以避免紧急停车造成更大的损失。”那位中储粮直属库的工作人员说,“毕竟贸易经营业务已延伸到了研究、加工、销售等众多环节,倘若停止一切非储备业务,也需要国家相关部委进行协调,把非储备业务尽快的转移至中粮、华粮、中纺等战略上融合性较强的央企,尽快的实现转移出去的非储备业务在生产、经营上进入正轨。
  
  

    记者了解到,国家有意促成中储粮与承担储备肉、储备糖任务的华孚集团以及承担储备棉任务的中储棉进行整合,成立“中国农产品储备集团”或者“国家战略储备管理局”,但由于各集团复杂的利益关系,到目前为止整合方案还没有成形。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全国36城市大蒜生姜价格分别同比上涨9成
下一篇:保监会陈文辉:中国保费收入居世界前列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