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敢教日月换新天--黎平加快推进"撤县建市"步伐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03-16 14:18:2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黎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撤县建市”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带县”三大战略,努力把黎平打造成“民族、现代、生态、文明”凸显的黔、湘、桂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和侗族文化旅游城市。

    以城乡规划和城镇规划统揽全县城镇化发展全局,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加大乡镇建设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积极构筑“一城九镇” (一城:县城,侗族文化旅游城市;九镇:工业型小城镇---中潮、洪州,旅游商贸小城镇—九潮、岩洞,城郊旅游型小城镇---高屯、敖市,商贸型小城镇---尚重、孟彦,交通型小城镇---水口)空间格局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以厦蓉高速、黎洛高速等工程实施为契机,打造“一城一园一区”(即黎平县城、高屯产业园和中潮工业区)产业构架建设,大力发展新型特色工业、特色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打破长期制约城镇发展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瓶颈”,将“一城一园一区”建成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围绕“一城两翼三中心”的发展规划,突出片区的发展功能。坚持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相结合,重点抓好县城南部和北部新区建设。规划建设五类特色城镇:一是肇兴、岩洞等乡镇,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经济,建设旅游型城镇;二是尚重镇、孟彦镇,发挥市场活跃、商贸繁荣的优势,发展商贸服务和农产品交易,建设商贸流通型城镇;三是洪州、中潮、永从等乡镇,发挥区位、交通及矿产资源丰富优势,依托洛贯工业承接区发展工业及农、林产品加工业,建设工矿型及农、林产品加工型城镇;四是水口、双江等乡镇,发挥交通的优势,建设商贸物流型城镇;五是九潮—茅贡片、高屯—敖市片,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商业贸易优势,建设商贸旅游型城镇。其它各乡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培育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按照打造“侗族文化旅游城市”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抓好旅游景点建设,力争5年内各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及服务设施有较大突破,培育出3—5个旅游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专业市场,提升商贸现代化水平,提高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抓住厦蓉高速、黎洛高速、三黎高速公路过境黎平的机遇,力争黎平至湖南靖州、黎平至剑河、黎平至榕江高速公路、独山---黎平---湖南永州货运铁路列入国家规划,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着力抓好高速公路、铁路连接县城、主要乡镇、主要景区景点、机场等快速通道建设,抓好城区、城郊公路、乡镇街道建设。近五年内,县城路网建设要重点加快县城主干道即五开大道、黎阳大道、县城至洛团到潭溪工业园快速通道建设步伐,兼顾次干道建设,构建城市道路骨架,带动新区发展。

    加快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南新区综合行政及商业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新建城南汽车站、体育活动中心等项目。抓好宣传广告的合理设置及管理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广场、运动场、停车场(站)、城镇绿化、亮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规划和设计水平,加强城市与自然、人文、历史的融合发展,特别是重要地段的开发建设要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地域特征,形成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景观形象,全面提升城镇建设的品位和内涵,精心打造“山、水、城、林”特色品牌。结合高速互通口的建设,着力把城南新区打造成功能齐全、侗族文化特色明显、生态环境较好的县城特色区域。充分利用黎平历史发展进程中凝聚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艺术积淀,做好文化产业规划,创建文化品牌,传承文化艺术,努力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构建和谐家园。

    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40%左右,全县城镇总人口达20万人左右,县城人口达12万人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左右,人均道路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城镇用水普及率达95%以上,城区常住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30㎡左右;全县GDP达到80亿元,其中城镇经济规模达到56亿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基本完善五开南路、黎阳大道两侧开发建设及城南新区建设,打通从矮枧到洛团的城市骨架道路,积极创造条件南拓北移,加快中潮、高屯开发建设,逐步与县城连为一体,形成黎平撤县建市基本框架。

 

(姚吉宏 周志光)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黎平侗女采茶忙(图)
下一篇:黎平县孟彦镇扶持竹鼠养殖试点初显成效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