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黎平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10-20 16:35:0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港讯 (吴兴文)  生态环境优美的“绿水青山”,是百姓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黎平县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统筹发展,绿色GDP成为新的风向标。


    黎平县作为贵州省的林业大县,优越的林木生长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林木资源曾使林业一度撑起黎平经济的半壁江山。随着黎平林业对国家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黎平的林业也悄悄地走过了昨日的辉煌,黎平经济一度陷入困境。作为长江和珠江的源头,既要保护生态,为下游输出一江清水,又必须发展经济,摆脱落后经济地位,让老百姓过上好日,黎平的出路在哪里?黎平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困境,黎平县领导干部与群众一起解放思想,商讨对策,黎平县委、政府最终的选择是:精心打造绿色“名片”,做好山水文章。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支持下,黎平采取措施常年坚持不懈抓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和森林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重点林业工程。仅“十五”期间,就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18000公顷,退耕还林工程9300公顷,长江防护林工程2700公顷,九万大山造林绿化900公顷,荒山造林12000公顷,义务植树790万株。
在绿色攻坚大决战的同时,大力实施绿色转轨。根据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黎平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崛起之路,大面积推广茶叶和油茶种植,捆绑农业、扶贫、林业等部门资金,把荒山变青山,把青山变金山。目前,近8万余亩的茶园,成为18万群众的绿色香饽饽。这一项绿色产业就为黎平农民带来了7000多万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一样的“绿色”冲击波卷动黎平大地。在高屯镇小里村,农户欧安烈的油茶林里的茶果挂满枝头。2003年,他在林业工程扶持下,其带头实施了120亩的油茶示范林,现在年亩产值已达1200余元,盛产期亩产达2000元。至今,全县新建了油茶示范基地林1.9万亩,现已进入丰产的近500亩,油茶林总面积已增至14.27万亩。以“两茶”为主的绿色攻坚同时,黎平大力发展有机米、楠竹、山核桃、杨梅、小香桔等果林经济也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此外还有中药材、茯苓、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迅速成长。


    悦人的绿色,在侗乡大地持续铺展。2009年,森林覆盖率高达74%的黎平翘首贵州,成为中国版图上的绿色天然宝库。“国家造林绿化百佳县”、“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绿色小康县”……,良好的自然生态已成为贵州的一张名片。


    守住绿水青山没有让黎平人吃亏。和绿色融为一体的黎平真正成为了人们生活居住的生态家园、旅游的天堂、投资者经商创业的乐土。这几年,黎平生态环的不断优化,黎平县旅游局局长张勇贤最有体会: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内共接待游客人数434.67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8亿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5.86 %,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7.5 %。旅游给黎平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惊喜。是什么吸引了游客?蓝天碧水,浓郁的风情和绿色农产品。发展黎平旅游,就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这些资源、生态优势。他还告诉笔者,黎平这张绿色名片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几年来,黎平就引客商投资兴建项目159个,到位资金达8.156亿元,解决社会就业5638人。


    从山上生产,到山下生产,绿色产业链越拉越长。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 和“成都至厦门”高速的过境建设,黎平启动规划了3-5平方公里的旅游生态工业园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黎平的绿色资源,成为41家零污染、低排放、高产值的生态型企业的首选。现已建成投产经营企有17家,提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岗位1000余个,使农民增收600余万元。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以生态拉动“工业富县”这条路子黎平要走到底……


    经过不断探索,黎平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全县经济社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从2006年开始,财政收入年均以30%的速度递增,良好的生态让黎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黎平建茶叶标准化体系打造茶叶品牌
下一篇:黎平县委副书记李家刚赴平寨、大稼、德化指导工作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