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讯 (特约记者 唐学章)在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16.81万吨,比上年增长1.1%,连续第7年保持粮食稳定增产的黎平县,今年,在百年一遇的大旱之年,采取措施应对干旱,及时安排农业生产,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种植,绷紧粮食安全这根红线。
今年,黎平县计划安排粮食种植面积44万亩,其中:杂交稻种植面积25万亩。在杂交稻种植中,完成超级稻8万亩,完成优质稻15万亩,努力提高粮食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完成地方特色香禾稻种植5万亩、玉米5万亩、马铃薯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6.98万吨,比上年增长1%。
为实现粮食生产目标,今年该县将实施粮食增产工程10.5万亩,覆盖全县25个乡镇,其中:水稻增产工程9.5万亩,玉米增产工程1万亩。目前,全县已落实示范样板点31个,其中县级水稻示范点2个,每个点连片种植面积200亩,玉米示范点1个,连片种植面积100亩;乡镇水稻示范点25个、玉米示范点3个,示范点连片种植不少于50亩。通过创办县乡示范点,将粮食增产核心技术示范推广到位,严格田间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力争县级示范点平均粮食亩产670公斤以上,乡镇示范点平均亩产620公斤以上;项目区粮食亩产较前三年增产10%以上。通过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各项农业适用技术在全县得到全面的推广应用。
为此,该县加大了科技种粮技术培训,提高科学技术的入户率。已采取开群众会、赶集设咨询服务台、播放科技光盘、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了水稻高产栽培管理、粮增工程、旱育秧、抗旱保春耕等技术培训10多期,培训人员2500余人;印发了“种子管理法律法规摘要”、“真假种子的识别要领”、“水稻旱育秧技术”、“望天田改种旱作物技术要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1万余份。
同时,结合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的技术要求,加上久旱无雨,为不误农时,为大田育足秧,育壮秧,今年该县将大力推广旱地育秧技术,以安排旱育秧苗床面积6000亩,可移栽大田12-15万亩。另外,加大水改旱粮食种植,将望天水稻田改种玉米、大豆、红苕等作物面积3万亩,其中:种玉米1万亩,种花生4500亩,种大豆4900亩,减少因大旱带来的损失。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