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黄平县委宣传部建国60周年发展回眸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09-26 11:30:13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港讯 (杨戴彰)1949年10月,举国上下一片腾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喧天的鞭炮声和阵阵的欢呼声中成立了,迎来了崭新的一天。地处黔东南西部的黄平县也正沐浴在喜庆的春风里。60年来,黄平县委宣传部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按照中央、省、州、县的决策部署,踏着前进的步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新思维、改革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推进,筑成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建设者,建设者的成功离不开科学文化的具备。从50年代开始,规定每个干部职工每周用8小时的时间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文献,学习时事政治。并对所学不定时进行考试或考核。1953年机关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以学委会为核心作用进行领导,有296名干部职工参加学习了《社会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内容。1958年至1965年结合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贯彻执行,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主要学习《党内通讯》、《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1964年开展“四清”运动,干部职工学习随之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倾向上来。


  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县机关干部、农村社员主要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时称学习“老三篇”。文革中后期,组织学习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和马列的《反杜林论》等著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后,举办读书班,学习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学习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文选”,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1985年主要学习中央关于整党的《决议》,1986、1987两年,组织在职干部进行哲学函授教学和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两本书和十三大文献精神。全县有769名干部职工参加哲学函授。开展面授和上门辅导30次,听课达3000多人次,全县有347名参加全省组织的哲学统考,及格率达97.5%,取得全州第一名。

 

  特别是近年来,成立了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定了中心组学习计划,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学习研究新时期、新形式的发展战略,将理论学习情况纳入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100%完成了党报党刊、干部理论读本的征订任务,征订范围也由城镇向农村延伸,达到了每一个干部有书读,每个干部有报看,通过组织全县干部理论培训、考试、试卷批阅等多渠道学习检测,全县干部在学习理论知识上呈现出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良好风气。2008年,共完成了158期计1000余人的科级干部理论培训,发放试卷近30万张,在全国各大媒体网络上发表近2000余篇可读性、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理论文章,有效阐解了黄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较好宣传了黄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成功经验。确保了理论工作有序、健康的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为黄平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二、以媒体为平台,以活动为契机,提高黄平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宣传是党的喉舌,是信息的传媒载体,正确、强有力的宣传能推动人民奔小康,能加快社会发展新步伐,能创建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大环境、大社会。

 

  1949年至1956年,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开始建立党的宣传网。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党的宣传员为骨干,利用简而易行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围绕党开展的征粮、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主义建设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宣传。1951年全县建立宣传组100个,宣传队员1280名,读报组43个,读报员330名,黑板报33张。1956年,全县宣传员达5300名,党的报告员66名,建传授站49处,宣传队195个,宣传小组343个,黑板报66张,出刊242次,大字报37期104版,读报组160个,收音站9个,广播筒225个,幻灯机8个,农村俱乐部4个。

 

  1956年2月4日,按上级党委的指示,县委批准创办黄平县委机关报《黄平周报》。每周出版一期。1958年5月下旬改为《黄平县报》,五日一期。铅印四开。最初发行的赠阅,后是订阅。最高发行量为2700份,有效地将党的政策、关怀传到了千家万户,但因纸张紧张和资金短缺,1961年3月县委决定撤销报社。
1962年,县委配有专人负责通讯报道工作,要求通讯员每月最低写一篇稿件,每月各通讯组召开一次会议,文革中通讯工作曾一度中断。1971年5月召开全县通讯工作会议,宣传部设立通讯组,配有专职通讯干部,组织宣传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业余通讯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87年,全县有业余通讯员153名,专职通讯员1名,向广播站播出4001篇;向《黔东南报》社投用稿223篇,向省用稿86篇;向贵州广播电台用稿91篇。中央级报纸用稿5篇,其他小报用稿80篇。

 

  近几年来,为让更多的人了解黄平、认知黄平、投资黄平、发展黄平,采取了借记者的“笔”和“镜”,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发表宣传黄平的文字、图片近5000余篇(幅),仅2000年至2005年,参与编著《黄平县投资指南》、《漫步且兰黄平》、《红军长征在黄平》等书籍。完成《黄平之恋》光碟和宣传画册制作,配合中央、北京、河北以及省州电视台摄制《红军走过的地方》、《走进黔东南--黄平》等大型纪录片10余部。特别是近两年来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式的宣传工作需要,采取了“一借二依三推动”措施,加强了黄平外宣力度,即一借:借阿幼朵之名,扬黄平之誉。二依:依靠“多彩贵州风平台”,跳黄平之舞;依靠《且兰黄平》一报一刊一网,传黄平之声。三推动:以开展整脏治乱为契机,推动人居环境的优化;以理论考试为动力,推动干部理论学习的新高潮;以媒体的“笔头”和“镜头”,推动黄平外宣工作的上档升位。由于目标恰当,措施得力,打出了且兰黄平特色品牌,在2006年“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中,黄平苗族姑娘阿幼朵一跃成为本次大赛一朵靓丽的奇葩,邬宏志、唐久福两位选手闯入全省复赛。通过紧张角逐,选手邬宏志荣获贵州省旅游形象大使称号,并随贵州旅游形象大使表演团,先后到广州、香港、澳门、北京等地巡回演出;在2007年“黄果树”杯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黄平选送的民族民间舞蹈《且兰魂》在全州决赛中一举夺冠,进入全省复赛;《舞彩》获全州决赛二等奖,《哑咭》、《苗族板凳舞》获全州决赛三等奖。在多彩贵州风系列活动中,黄平的民族风情通过舞台展示、展览陈列,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触动观众的视觉,得到观众的认同,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除此之外,与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视剧《阿欧桑》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http://qdnrb.cn/site1/qdnrb/html/2009-08/08/content_79346.htm>,开通了《且兰黄平》网站,出版了15000余册《黄平美无涯》书籍、画册,与中央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旅游卫视、贵州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先后在黄平拍摄了《见证且兰古国》、《黄平苗革风情》专题片近12部,在《中国商报》头版刊登《且兰古国都旧州探访》专题文章,特别是消息《美女寨的新鲜事》在贵州都市报上刊载后,为上塘乡美女寨挣取了30多万元的建桥资金。最为主要的是《且兰古国---黄平》入选全国小学六年级《德育》教材,从而牢固地树立起了黄平“且兰古国都,云贵最秀地”的品牌。2009年,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文搭台、用心交友,加大对黄平的宣传,在中央、省、州各大媒体上刊载了近1000条的文章,特别是在贵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亲水天堂--黄平县打造和推销“且兰文化”旅游旗舰品牌纪实》和头版二条《三问黄平》等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文章,有效地宣传了黄平。


  三、以精神文明建设主线,狠抓规范化建设,创建一流和谐文明新环境


  一是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人民的素质。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妇联等10个单位向全国发出倡议,开以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纪律、讲秩序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活动。县委、政府根据有关精神,于1982年2月成立五讲四美活动办公室,当年全县投入5万多人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以解决脏、乱、差问题。之后,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与“五讲四美”融为一体,即“五讲四美三热爱”(简称五四三)。1983年成立“五四三”活动委员会,下设“五四三”办公室,挂靠县委宣传部,在开展活动中着重净化、美化环境上下功夫。1984年后,着重抓文明村寨建设,以制定“乡规民约”和“文明公约”为主。1987年开展“三优一学”,门前达标活动,在全州文明城镇检查评比中,黄平获全州第三名。

  (一)是以整脏治乱整治为抓手,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按照县城绿化、净化、美化的要求,开展综合治理“脏、乱、差”和“三优一学”活动,以整脏治乱为重点,开展倡导优质服务、建立优良秩序、创造优美环境,推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和爱国卫生运动。建立了“整脏治乱”长效机制、考核机制、问责机制。与各单位、各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精细到物、精细到人。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及省州督查组的明查暗访,在网站、报刊、电视上曝光脏、乱、差现象,责成相关职责部门限期整改等措施,黄平的整脏治乱取得了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效。近几年来,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多举措、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目前,投资820万元对飞云大道进行美化绿化;投资320余万元的文化路改造已全面完工;投资2099万元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1099万元的苗里河治理工程;投资900万元的民族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投资2394.97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70吨,总库容28.9万立方米的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正紧张施工。组织开展了礼让斑马线活动。纠正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行为。取缔了一大批网吧,以及一大批盗版、淫秽图书和影像制品。通过整治,全县市容市貌整洁有序,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新、洁、亮、绿”的县城新环境已经形成。

 

  (二)是以创建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为抓手,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按文明村寨创建“抓生产发展,治穷要富;抓思想教育,治旧变新;抓文化科学、治愚变智;抓社会秩序,治乱变安;抓服务质量,治差变优;抓环境建设,治脏变美“六抓六治六变”的要求进行培植。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85年在全县开展了防火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活动,教育了广大农民群众安全用火、安全卫生用食品,改变过去不良用火、用食习惯,防止山火、寨火和饮食中毒事故发生,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三八”红旗手、“文明家庭”、“双学双比”女能手创建评选活动,评选出“三八”红旗手39名、“三八”先进集体9个、五好家庭35户、“双学双比”女能手50名。通过评比,激励广大农村妇女学科学、比勤劳,增强致富能力;1993年至2000年,我们实施“千乡万村书库工程,修建了25个村级图书,捐赠了1000余册图书,引导和辅导农民读好书、用好书,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1999年在州委宣传队部的帮助下,实施“光明工程”,解决了旧州镇么罗村、浪洞乡大坝山村上千人的照明问题。同时采取上级资助、县乡筹款的方式,在旧州镇、谷陇镇、重安镇和重兴镇修建了四个集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歌舞厅、广播电台等为一体的大型文明娱乐活动中心,不断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截止目前,全乡镇共有图书室(站)204个、文化馆(站、室)14个、广播电视站(室)266个、体育场281个,全县精神文明呈现出丰富多彩、蓬勃向上的发展面貌。

 

  (三)是以创建及评选文明单位(行业)为抓手,发挥文明示范和辐射作用


  严格按照中央、省、州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遵照“坚持标准、典型示范”的原则,坚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村寨活动,定期组织考核复查。1985年1994年间,评选省级、州级、县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村寨69个,分别受到省、州、县委政府命名表彰,授予“文明单位”称号。黄平环管站先后被省州评为全省卫生单位管国卫生先进单位,并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嘉奖。1995年-1998年,创建评选省级文明单位2个,州级文明单位13个、县级文明单位73个、文明村寨5个。1999年至2001年,文明单位创建力度进一步加大,涌现出县级文明单位47个、州级文明单位2个、国家级红旗文明单位1个、州级文明窗口11个、文明学校17个、文明乡镇3个、文明村寨8个。2002年至2005年,在总结文明单位(行业)创建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文明单位先进示范带动效应,积极动员和引导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对文明单位考核标准、程序、奖惩措施做出新的明确规定。按照《考核暂行办法》,对各级文明单位、学校、村寨和新申报单位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复查、考核,保持和新取得国家级红旗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3个、州级文明单位(村寨)29个、州级文明示范窗口8个、县级文明单位35个、县级文明学校16个、县级文明乡镇(村寨)7个、县级文明示范窗口1个,分别受到中央、省、州、县表彰。2005年-2007年黄平县委宣传部连续三年获黔东南州目标考核一等奖,被授予文明单位,创建了宣传的新高点。2008年,旧州镇草芦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旧州镇白水村被评为全省文明村镇,宣传部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组织部、国税局、工商局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至此,文明单位的涌现覆盖了城乡各行各业,较好地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纽带,展现独具风格的且兰文化魅力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黄平这些独具魅力的优势资源在旅游兴盛的大环境下逐渐被外界所认识。但由于这些资源缺乏深度包装,文化品味大打折扣,人们似乎没有真正认识黄平、了解黄平。经济学家说:“没有文化相适应的经济是一种原始经济”。而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得到充分展示并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文化产业来实现。为此,围绕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提出了“一魂二转三文化”目标,一魂即:以民族文化为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转:相关文化事业逐步转向为文化产业;部分文化人逐步转向为文化经营人,走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快车道。三文化:苗歌亻革箭文化,且兰古都文化,漂泡旅游文化,树立黄平原生态文化宣传硬品牌。为将黄平独特的文化资源转换提升满足于省内外市场需求,实现价值的再创造,为此组织力量认真挖掘、打造独具风格的特色文化,以中央、省、州重大贸易、文化、旅游、节庆等活动为契机,大力打造和宣传黄平的且兰古国都文化、苗歌亻革  箭文化和漂泡文化,通过积极宣传、审报,上级专家的评审论定,旧州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景区景点和,享有三个国字号头衔。2008年旧州镇获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单项奖。在2007年“开磷杯”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大赛中,黄平选手王登书等同志的泥哨作品以巧夺天工的技艺闯入全省总决赛,获得专家、学者好评;苗革的风土人情、民族服饰更是在2007年“黄果树”杯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州决赛中一举夺冠的《且兰魂》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更多专家以及投资商的眼球。2007年8月8日至10日在旧州古镇、黄中学术厅成功举办了“山水黔城”贵州且兰文化高层论坛研究会,经专家论证,以大量的事实证实了黄平旧州镇是2300多年前的且兰古国都,为突出古镇特色,打造且兰品牌,我们注册了“且兰”商标,出版了《且兰古都-旧州》一书,撰写了关于苗歌亻革箭文化,且兰古都文化,漂泡旅游文化100余篇文章相继在州外媒体刊用,特别是《西南航空》画册刊登的《黄平苗风》,《中国商报》刊载的《神秘的弓箭部落亻革家人》等文章,初步搭建了独具特色的以阿幼朵为代表的苗歌和重兴亻革家弓箭为主的民族文化宣传构架,塑造了黄平文化品牌,提高了黄平的知名度、美誉度,使黄平看到了发展民族原生态文化产业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对州文明办已批复的旧州寨碧村、谷陇大寨等10余个农民文化家园,进行紧张的建设。

 

  总之,六十年来,我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按照省、州、县的决策部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提高了黄平对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促进了黄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苗乡欢歌热舞喜庆祖国60周年华诞(图)
下一篇:黄平“七大活动”喜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