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黄平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09-17 11:44:59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黄平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图)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黄平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图)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黄平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图)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黄平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图)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黄平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图)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黄平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图)

以上图片由黄平史志办等相关单位收集提供 

    本港讯 (通讯员 杨戴彰)60年风雨兼程,60年春华秋实;60年历经坎坷,60年辉煌灿烂。从农村土地承包到农业税减免,从凯施二级公路修建到凯里黄平机场立项,从构建“三大战略”到“五大战略”的实施,从打造生态旅游“后花园”理念的提出到打造“且兰古国都、云贵最秀地”名片,黄平人民前进的脚步铿锵有力,时代的脉搏激情跃动,铸就了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黄平,毅然挺立在黔东南西北部。

 

    回眸往昔,黄平六十年沧桑巨变,犹如一幅幅创业发展的画卷,徐徐向人们展开——

 

    惠民政策:弹奏“农业稳县”乐章

 

    新中国成立时期,黄平县人民生活贫困,各项事业“百废待举”,农村到处是荒山野岭,农民过着吃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平大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出空前强劲的活力,农村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黄平本着“爱农、亲农、富农”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持了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农业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3631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43885万元,净增加40254万元,增长11.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978的54元增加到2007年的2004.5元,增加了1950.5元,增长36.12倍。

 

    ——粮食种植增产增收。1978到2007年间,年均单产由210.9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483.76公斤,增长129.28%,总产量也由1978年的7.19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1.05万吨,增长53.99%。

 

    ——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随着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兑现力度的加大,黄平借助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加大种草养牛、种桑养蚕、种植烤烟等特色产业的发展。2008年底,已建养牛示范村57个、养牛小区85个,有牛存栏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85户、20头以上的重点示范户148户。成立养牛协会9个,牛存栏达9.5万头。养牛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部分农民仅养牛一项,年人均增收就达2000多元;2006年,该县争取到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工程项目,加大了种桑养蚕扶持力度,现有桑园面积达到了11900亩,全县14个乡镇涉及种桑户数达2000余户。2009年计划投入生产的桑园面积达6000余亩,预计产茧110吨、农民直接经济收入176余万元,户均增收1500余元;2008年,全县有种烟户1711户,烤烟种植面积1.52万亩,收购烟叶3.5万担,收购金额2402.4万元,比上年增长51.82%。今年,全县发展1504户种烟,种植面积1.43万亩。还投资600多万元在上塘木江、谷陇大寨两村建立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工程。全县特色产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非公有制:扣动“经济强县”脉搏

 

    六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黄平非公有制经济开始从有到无,逐渐成为黄平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根据实际,通过“强+弱”、“强+强”、“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制定利益共享机制,精心打造五大支柱产业,提高龙头带动作用。一是以谷陇工业经济规划区为重点,将谷陇建成集硅、铝、重晶石工、石灰石为一体的开发基地。二是在上塘、纸房等地建立符合要求的钒矿加工企业。三是充分利用黄平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按照州人民政府的要求,加强林业企业整顿,将黄平零散木材经营加工企业整合为南方木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辖大远、凯福、横坡、旧州等四个木业分公司。四是进一步扩大飞利丝绸公司生产规模,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搞好科技规模种植,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桑蚕种植面积2.4万亩以上,年均增加0.48万亩。五是建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的无籽西瓜、水果、优质米、甘蔗、中药材、茶叶、蔬菜等产业生产基地。

 

    截止2009年上半年,黄平县已拥有个体工商注册户4565户,在1979年仅有80户的基础上增加了4485户。注册资金5266.93万元,从业人员5339人;民营企业107户,注册资金9634万元,从业人员1585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2782万元(2007年当年价);完成工业增加值652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纳税4243万元,占财政总收入8424万元的50.36%,占地方财政收入5510万元的77%,数据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成为黄平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建设巨椽:描绘“和谐家园”蓝图

 

    建国初期,黄平基础建设十分薄弱,“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这是60年前黄平县城的全貌。如今走进黄平,你惊叹不已:平坦宽阔的油路,宽阔宏大的广场,风格迥异的楼房,光彩夺目的街灯,将黄平县城变得粉妆玉砌,人气、财气、商气聚拢,物流、商贸、市场繁荣,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黔东南大地上升起!尤其是近年来,该县响亮提出了大力实施“一城三星”战略,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把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来抓,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绘就了以县城为中心,以14乡镇为辐射,以新农村建设为延伸的城镇化发展蓝图。

 

    公路也由原来的羊场小道扩建成现在的172条公路,通车里程1290.336公里。其中;省道公路2条93.7公里,县道8条234.58公里,乡道12条121.965公里,村道145条820.999公里,专用公路5条18.652公里;建成桥梁87座2608米;湘黔铁路通过县境3个乡镇29.6公里。全县243个村,已通车的有161个村,占66.26%。全县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公路的修通,促进了运输的发展。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2006年,省交通厅又补助299万元新建占地20亩的县级客运站。改造后的黄平客车站集客运、停车、住宿、娱乐为一体,具有黄平民族特色,标志着黄平运输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

 

    60年的不懈努力,黄平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原来的几平方米上升到20平方米,从居草房、木房到别墅洋房。是老城区的改造、北门新区的开发和飞云大道的开发,使县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2007年县城区总建筑面积208.28万平方米。县城道路、供水排水、亮化、绿化、美化等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除县城所在地新州镇外,旧州、重安、平溪、谷陇4个建制镇的发展也很快,到2007年,旧州镇城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以苗革风情为特色的谷陇镇、重安镇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建筑业迅猛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稳妥推进,房地产市场日益繁荣。

 

    通信事业:步入信息化地球村

 

    60年,让人们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从骑自行车送信到邮政专车快递,从仅有几家的手摇式电话到普及大多数的手机,从明线传输到光纤通信。渐形成了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并驾齐驱的通讯网络。通信网络覆盖全县14个乡镇、252个行政村及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寨,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黄平邮电通讯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2001年1月邮政电子化支局系统正式上线;2006年1月与全国联网电视电话会议应用系统正式开通;2007年5月13日邮政网运网和营业网两网合一正式上线;2008年8月与全国远程教育培训网站应用系统正式开通;2009年1月,黄平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城市监控系统、视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集团移动OA信息平台、且兰黄平政府网站,全面实现了网上办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办公效率。

 

    社会保障:彰显“以人为本”效应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改革开放后,黄平初步建立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它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与黄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和以养老保险为主的城镇干部职工养老保障制度。2007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单位共74户,参保人数 4533人,养老保险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全县参加失业保险38 户,参保人数共1410人;参加工伤保险单位83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62个、差额拨款事业单位6个、自支自收事业单位8个、企业单位7个),参保职工398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共137 个,参保人数总计7991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户达到67659户、235758人,参合率达93.69%。社会保障日趋完善,2008年,全县农村低保人数增至41000人,下拨保障金9680000元;五保供养对象人数达1328人,已全部列入农村低保进行保障,全额享受五保供养人数为265人,年发放供养金243800元;城镇低保对象增至1746人,年发放保障金2552004元;享受定补人数达2208人,发放定补金11845860元,全县免除农民政策性负担2,208万元,采取“一卡通”支付涉农补贴资金3,674.4万元。

 

    为让更多的农民看得起病,治得了病,该县加大了改善农民就医环境。2009年,该县计划投资2497万元,用于实施县医院规范化建设和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加大新农合医改力度,提高补偿标准,住院封顶线由原来的2万元调整为5万元。同时,实行报销的医药费由医院先行垫付制度,使农民在出院结账时就能得到报销费用。

 

    教育事业:造就兴国富民栋梁

 

   教育振兴中华,科技引领未来。新中国成立60年来,黄平科教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跨越式的发展为黄平经济社会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给世人不断带来惊喜和震撼。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及实施“两基”工作以来,在乡镇,最高大的楼房是学校,最美丽的楼房是学校,最优美的环境是学校。为将科教作为促进黄平又快又好发展的方略,该县决策层举全县之力,唱响了“科教促县”战歌。仅2008年,该县投入资金1668万元,实施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项目68个,增建扩建义务教育校舍22818.27平方米。2008年,教育基础设施由解放初期全县仅有中小学47 所扩大到180所;中小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分别达6.4平方米和3.9平方米。校舍建设、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音体美设施等均达到省定标准。

 

    师资力量不断提高。现有中小学教职工2651人。2008年底,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基本上达到了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和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59.2%和48.3%;广大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教育理念得到很大的转变,师德水平有较大提高,现代教育技能明显增强。2001年9月,王启珍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9年5月,她荣膺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教育系统只有两人获此殊荣。

 

    入学和升学率不断提高。该县现有中小学在校生58421人,其中小学生37520人,初中生15779人,高中生5122人。全县7—12周岁适龄儿童人学率达99.65%;13—15周岁适龄少年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8.3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84.52%。

 

    2009年高考,全县一本上线127人,二本上线410人,全县高考再创历史新高。

 

    60载春秋,且兰黄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深刻变革。黄平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黄平已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依托丰富的能源优势,抢占交通、旅游、非公企业等产业链,着力打造集文化、教育、科技、经济、交通为一体的区域经济。我们坚信,勤劳纯朴的黄平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黄平一定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新景象。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黄平农家书屋带农村新气象群众致富好路子
下一篇:黄平县低保救助为民生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