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行走黔东南:锦屏有个“小赤壁”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8-10-24 00:00:0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点击:  

 

                                                             莫屈

 

     有点文史知识的人,对“赤壁”皆不会陌生。三国时候,蜀吴携手,破曹操八十万大军于赤壁,这就是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历代文人墨客临江感怀,写下不少吟咏赤壁的佳作。宋文学家苏东坡多次畅游赤壁,一首《吟奴娇.赤壁怀古》把咏怀赤壁的作品推向了巅峰,成为响彻古今的名篇。当今艺术家又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把赤壁战事搬上荧屏,演绎个酣畅淋漓,家喻户晓。赤壁古战场究竟在哪里,众多学者曾争论不休。但传统学界普遍认为,赤壁古战场遗址,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25公里的江岸边。

     然而,我州也有赤壁一处,在锦屏县墩寨镇亮司千户苗寨西北的亮江河畔,人称“小赤壁”, 还鲜为人知。今夏荡舟一游,不觉眼目一亮,快然称奇,发现是我州不可多得的一处胜境,不枉锦屏一游。

     10月4日,我与朋友干子驱车去龙池游归,将过亮司,已是下午5点,干子向我介绍,相传三国时诸葛孔明五溪平蛮,其部将马良军进亮司,见这里一马平川,古木森林,风景如画,清流潺湲,沿坝中蜿蜒而过,两岸土地肥沃,芳草萋萋,少有人迹,是个驻军屯田的好地方,就下令部队驻扎下来。建营盘,垦荒地,很快就把这个万亩大坝经营成了一个富庶的部队补给重地。诸葛亮平定叛乱,安抚百姓,广播福泽,引导当地土著少数民族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留下老弱伤残军士与当地百姓和睦相处,融合通婚定居于此,而后班师回朝。为纪念诸葛亮给百姓带来的福祉,当地群众就把那条清水河称为亮江。后来官府在此设置管理机构,把军民融合生活的屯军大坝称为亮司。又经若干年代,逐步发展成了今天的千户苗寨——亮司。据亮司年长老人介绍,当年留下来的老残军士多是荆楚赤壁地区或者参加过赤壁大战的军人,他们见亮司河畔有一面形似赤壁的石崖,每每行舟至此,看到石壁景象,回忆赤壁大战,追念征战中死难的兄弟战友,触动思乡情怀,想到自已年老身残,身处异地不能归乡,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久之,这块石壁就成为老军士们思乡念旧寄托情感的一个特殊所在,人们索性把石壁称为“小赤壁”,并沿用至今。亮司大坝中还残存着10余个如星布列的大土堆,有人说是孔明设置的棋局,有人说是当年驻军的点将台或者演武指挥台,有人说是防止外来攻击的观察哨。种种猜测,不一而足。但实际情况如何,因无文字记载,土堆竟成世人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团。听了干子介绍,我经不住诱惑,虽然时间已晚,还是决定与他一起去小赤壁看看。

     干子是亮司的常客,与村干们都比较熟悉。他当即打电话与村干联系,恰巧村老主任龙家亮在家。干子把车拐进亮司大坝的机耕地,泊在寨边的田地间。沿阡陌走进村子来到龙家亮老主任家院落。这是一个轩敞朴素而又充满生机的农家园地。菜畦里种着青青的蔬菜。临家门口植有梨、橙等果木,满身暗绿的橙树上挂满了圆实待熟的橙果。迎着傍晚的阳光,梨树上开着点点洁白的梨花,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在果木之间,又攀爬着许多葫芦、南瓜的藤条,也悬挂着许多金黄的瓜果。院子里还晾晒着沾有青苔的鱼网。很显然这是一户勤劳殷实的人家。老主任与妻子正在院落里忙活。老主任在木马上削木板打制木船,其妻子在窗前用簸箕筛捡刚收获的大豆。见我们来,他们都热情地放下手中的活,上前跟我们打招呼。搬出木凳给我们坐,又从堂屋的冰箱里取出一可乐瓶冰冻的泉水,倒到碗里端给我们解渴。

     寒喧过后,当龙老主任知道我们的来意,立即打电话通知老支书龙胜康,约他与我们一起去游小赤壁。老主任从屋里提出船桨,领着我们走向河边。河岸葱郁的树木下系着数只小船,有乌篷渔舟,也有轻便的敞口舢板。老主任家的是一只竹篷渔舟。船呈桶形,丈余长,宽二尺许,中间是竹篷罩着的卧舱,是老主任每天驾驶捕鱼的水上交通工具。老主任轻巧地跳上小舟,揭去舟上竹篷,将卧舱中的棉被抱上岸,又用木撮舀尽残余在舱底的积水,再跨回岸边用手支稳木船,才叫我们上船。我从未坐过如此小的木船,刚踏上去,感到小舟摇晃得厉害。老主任说不用怕,蹲下就好了。我与干子坐到船舱底的枕板上。这时,老支书龙胜康也赶到了。虽说已是六十四五的人,跟老主任一样看起来不过五十来岁,他敏捷地跨上船,蹲到我旁边。待我们坐稳,老主任也踏上船,用木桨轻点河岸,小船调过头,撤离河坎,滑出水巷,慢慢驶向河心,溯亮江往小赤壁方向飘然而去。

     河床平缓,水面开阔。小舟吃水尺许,我们的视线紧帖着河面,向上游远望,那轮血红的夕阳正低低地挨着山脊,似乎就要滑落到山那边去。余晖斜照,远处的山峦、树林、人家,河岸边牧马饮牛的村民,都镀上了一层粉红的色彩,显得安闲、恬静而自由。老主任是个极有经验的船家,很有节奏无声地划着桨,小舟平稳的行进,没有波浪,要不是河中水草轻轻的摆动,人是感觉不到河水在流动的。老支书龙胜康极健谈,不停地给我们讲述这里的事故传说。他说,这河中有各种游鱼,鲤鱼、鲫鱼、鳜鱼、鲇鱼等几十种,这里有百十户人家以打鱼为生,每天晚上下网,次日一早收鱼,可获十几的斤几十斤不等,镇里的鲜鱼都是从河中捞上来的,深受食客喜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段河岸两边一字儿排列着七八十部水车,四季滚动,日夜长歌,浇灌着大坝万亩良田,是亮司最壮观的一道风景。有趣的是,一天有位卖布客路过水边,听水车发出“姑爷——姑爷——”的声响,货郎大惊失色,以为前世孽缘未了,有水鬼向他索要物资。他连忙向那水车投入许多布匹。但水车仍然转动不停,叫声不绝。货郎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将扁担箩筐一并投向水车。水车被扁担卡住,不再转动,中止了鸣唱。货郎认为满足了水鬼的要求,才仓惶跑到附近人家投宿。听了这个故事,我们一船人都禁不住笑了起来。可惜那些水车被全部拆毁了。

     上行二里许,河对面渐渐宽泛起来,形成了一个宽深的长潭。老支书介绍,这潭从前有一条巨大的红鲤鱼,平时不轻易现身,一旦翻身现背,就预示着村邻很快就会出现灾难。或者洪水泛滥,或者发生火灾、或者盗贼入村,十分灵验。后来鲤鱼化成了一块巨石,伏在潭底,只在天旱水浅时才偶露脊背,人们把这潭叫鲤鱼潭。紧逼着潭面,右岸陡然立着一面红褐色的石壁,宽约二百米,高二三十米,壁面有水滑落印迹,杂生着些杂草瘦木,远看似一幅巨大的印象派风景画。这就是当地人万分敬畏的小赤壁。

     行舟壁下,临近潭面的地方,石壁突然呈弧形向里边凹下去,直浸深水里。凹处被河水冲刷得光滑干净,色泽明丽,纹理清晰,布满了不规则的凹陷斑点,仿佛技艺精湛的石匠有意刻凿的一般。石壁凹陷处可容小船避雨。我叫老主任把船靠近石壁,进入凹陷穹隆处。这时夕阳队落,光影暗淡,天空被石壁遮住,脚下潭水黑不见底。老支书说这儿是全潭最深处,最好的水手也无法潜到水底。我们仿如无意中进入了巨兽的嘴里,有种阴森森的恐惧感。赶紧叫老主任把小舟划离壁下。刚要远离石壁,老支书忽然指着水面说:“看,那就是鲤鱼背。”我们借着晕黄的光线,向老支书手指的水体探看,果见小船不远处水面下约两米的水里有一方大石,形如龟背,若隐若现,棱角峥嵘,有些吓人。如果那真是一尾红鲤,恐怕我们一船四人也只够它打一回牙祭。难怪这尤物能够翻云履雨,预知凶吉。天色太晚,光线更加昏暗,不宜久留,我们催老主任把船划到对面浅滩去。

     老主任划动着木桨,将小舟推到浅水处,我们感到了水草与船底摩擦的咝咝音,心中的恐慌才渐次平息下来。回头再看赤壁,已是黑越越模糊一片。远处人家的灯火次第亮了起来,天上也闪现出几颗稀疏的星辰,月亮还没有升起来,水面泛动着淡淡的光影。老主任依旧不紧不慢地划着桨,小船仍旧很平稳,载着我们匀速缓缓往回漂去。

     老支书与干子饶有兴致地闲聊。我一边听他们说话,一边在想,为什么小赤壁下面那样阴森吓人,也许是光影大暗,制造了恐怖的氛围;也许是这里聚积了太多古军士们思乡的鬼魂。不管如何,这里总归算一处难得的胜景罢。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报复伤害公安民警  窜供抗罪被处重刑
下一篇:速办涉农犯罪案  “公正司法 保民生”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