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从江:“稻鱼鸭”农业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助农增收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1-12-29 14:33:37  来源:贵阳晚报 +/ZAKER 黔东南  

  2011 年,由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保护和申报的 " 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 " 被联合国列为了 "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如今,10 周年过去了,该系统既保住了祖先传下来的农耕文化,也给农户增加了收益。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 " 省尾 ",经济欠发达。但是厦蓉高速和贵广高铁开通之后,从江成为贵州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更是两广入黔的 " 桥头堡 "," 省尾 " 成为了历史。

  经济欠发达,不代表文化不济,从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享誉世界。在其系列文化大家庭中,农耕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成员。

  不知从何时起,从江人培养成了这样的的耕作方式:农历四月,插秧之后,农人趁着田间水量充足,放入鱼苗,平时也会把自家养殖的鸭子赶到田里,直到秧苗出穗 ……

  看似很简单的操作,却孕育着一定的生态哲理:鸭子在地里 " 开疆拓土 ",像一把梳子,把秧苗梳理好,还为秧苗松土,促进生长;鱼儿在水中生长,吃掉有害的水生物,同样助力秧苗生长,而稻花为它提供充足的食物营养 ……

  千百年来的积淀,这种耕作方式逐渐演变成为农耕文化。2011 年,它引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关注,从而被列为 "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这项荣誉 10 年后的今天,从江县不仅完好保存了这种农耕文化,还利用它促进了农户增收。

  从江县西山镇拱孖村村民潘有恩坚守传统的农耕方式,种稻养鱼、养鸭。去年养鱼 200 多斤,养鸭数十只,年收入 6000 多元,实现了盈利。" 如果仅是种植水稻,那是亏本的,每亩要亏上千元。" 潘有恩说。

  村民潘有光家有 5 亩地,2020 年,仅是卖鱼就有上万元的收益。

  潘有恩说,这种种稻和配养鱼鸭的农耕方式,他的祖祖传给了爷爷,爷爷传给了父亲,父亲又传给了他。

  " 它的优点就是种出来的大米口感比较好,还有鱼鸭这两块‘额外’的收益。" 潘有恩说,在县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目前收益大大增加了。

  潘有恩这里提到的 " 有关部门 " 就是县农业农村局等。据了解,从江县农业农村局把拱孖村列为了稻鱼鸭生产示范点进行培养,这样的示范点目前在全县只有两个。

  从江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站站长吴国平介绍说,该局对拱孖村的农田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田地的深度(40 公分到 60 公分之间),这样可以增加田鱼的数量,并适当投料,助力个体体量的增长。

  " 用以前的办法,每亩地养殖田鱼五六十斤,新办法则可以养殖田鱼二、三百斤,数量翻倍。" 吴国平说,而且只是适当投料,所以田鱼的品质没有太大的改变。

  潘有恩告诉记者,田鱼产量增加后,拱孖村农业合作社积极拓展市场,让这里的田鱼知名度越来越高。

  " 我们的田鱼目前主要进政府机关的食堂、从江县城的酒店和特色餐馆,供不应求。" 潘有恩说。

  于他而言,这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保住了祖先传下来的农耕文化,也增加了收益。

  美中有不足。吴国平说,申报联合国保护的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涉及从江 17 万亩田地,面积广大,而投入非常有限," 保护不过来 "。

  一些新兴产业的推出,与稻鱼鸭复合系统的保护存在冲突。" 还有就是现在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鸭的养殖数量下降了,对于稻鱼鸭系统的完整性有一定削弱。" 吴国平说。

  从江县委常委、副县长龙治刚表示,保护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就是保护传统农耕文化,这几年,从江县在保护的基础上,也利用该复合系统在促农增收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总结出了经验。

  " 时下,乡村振兴的战役已经打响,我们将努力争取政策,利用好稻鱼鸭复合系统这块被联合国保护的金字招牌,推动稻、鱼、鸭走向产业化,继续把助农增收这篇大文章做好,让稻鱼鸭复合系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更科学规范的保护。" 龙治刚说。(图片由从江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相关介绍:

  相关资料显示," 稻鱼鸭共生系统 " 是中国南方一种长期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鱼。有的地方还发展为稻鱼鸭共生系统。而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代表是贵州省从江县。

  至今,贵州黔东南获除了侗族大歌和施秉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地这两个世界性的荣誉外,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 " 版本 " 的 "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也是响当当的品牌。(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吴如雄)

责任编辑:吴如贵【收藏】
上一篇:下江镇:荒竹林里来低改,鼓了钱袋,绿了生态
下一篇:最后一页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