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将至,天气回暖,正是祭扫、踏青出游好时节。然而,除了踏青祭扫外,清明还有许多有趣的流传已久的习俗,快和小编来看一下吧。
折柳,插柳,戴柳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杨柳发芽抽绿,折柳本有“惜别怀远”之意,所以古人在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插柳,戴柳则是为了在清明节辟邪,北魏贾思勰就曾在《齐民要术》里提到:“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如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宜再折杨柳,但春光里漫步,远观微风吹动的柳条,也别有一般风情。
射柳
射柳是古时候清明节练习射箭的游戏。明朝书籍记载,射柳是将鸽子放进葫芦里,然后将葫芦挂于柳树上,射箭人射中葫芦,鸽子得以飞出,且以鸽子飞行的高度来定夺胜负,但此项运动到清朝中叶就逐渐消失了。
牵钩(即拔河)
古人将拔河称为“牵钩”。它源于春秋后期,最初是军人为了强身健体,在军队举行的比赛,后来才流行民间。唐玄宗时期,就曾在清明节举办大型的拔河比赛,也是在唐朝开始称此类比赛为“拔河”,直到今天,有些地方依然保留着清明拔河的习俗。
荡秋千
五代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寒冬一过,人们换上轻薄的衣物,架上秋千,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培养胆量,在唐宋时期,荡秋千颇受女人和小孩子的喜爱。
放风筝
古时候,人们将自己的病状写在纸鸢上,将其放上高空后,再剪断牵绳,风筝随风飘走,寓意着纸鸢把病痛带走,消除秽气。除此之外,放风筝能锻炼身体,古话云“鸢者长寿”,因为在放风筝时,人们眺望远方,全神关注自己的风筝,杂念俱无,同时不间断的跑停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了身体素质,因此放风筝也受到大家的喜爱。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