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本网讯 近年来,雷山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按照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势产业和产品资源,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责任目标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督导推进和考核奖惩体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是雷山县的主要产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截止目前,雷山县共有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68个,涉及茶叶、蔬菜、果品、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2013年,雷山县粮食总产量达4.35万吨,产值6.9亿元,产量和产值均创历史新高。
依托特色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农业龙头企业是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渠道,发展龙头企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增长的根本保障。雷山县55家茶叶企业每年共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8000余人,年均茶青产量达7900余吨,干茶产量1400吨,茶产品销售731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7.01亿元,带动12000多农户,户均增收3324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效益提升。龙头企业采用订单的方式,促进企业与农户有机结合,促进分散农户进入市场、引进新技术、新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收入,全县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在5万吨以上。茶叶、畜牧、果品、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得到了巩固提高,优质茶叶、特色蔬菜、科技果品、原生态中药材、特种畜牧喂养等优势农产品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生产的格局。
发展农业产业,有效支撑县域经济
雷山县积极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继续扶持鑫鼎公司茶多酚提取项目和毛克翕茶叶发展公司技改扩建项目。开通雷山县苗家春茶叶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网站,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的宣传销售渠道。
截止2014年初,雷山县共种植茶叶面积达到9.8万亩,其中投产面积有5.5万亩。2013年,该县茶青产量达7990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7.01亿元;大力发展以科技杨梅、科技葡萄和优质梨子为主的优质水果,2013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达5.34万亩,产量达5300吨,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亩,实现综合产值8420万元;夏秋高山反季和特色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去年种植8.3亩;以猪、牛、羊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和以中药材、山野菜为重点的药菜种植业均得到较快发展。
重规划抓落实,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雷山县大胆正视农业弱、工业小、三产差、资源贫、财政穷的实际,勇于融入“黔中经济带”和“凯里城市经济圈”构建的发展潮流,围绕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导雷山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加快“三个产业带”建设(旅游产业带、茶叶产业带、畜牧产业带),全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贵州茶叶大县”,努力把雷山建设成为“人文雷山、生态雷山、魅力雷山、平安雷山、和谐雷山、富裕雷山”。
把握发展方向,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力度,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发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和体验型旅游等旅游农业,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围绕“一业带三产”(旅游业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打造雷山经济带绿色产品加工核心区建设目标,着力扶持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增效空间。重点发展“茶、畜、菜、果、药”五大龙头绿色生态产业,力争到 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万吨以上,优质高产茶叶基地建设达8万亩。建成特色农业基地5个以上,果品保鲜及加工企业2个以上,药材基地3个以上,大型畜牧龙头企业2个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力争达6500元。
突出发展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围绕雷山县重点推进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茶叶、蔬菜、畜牧、果品、中药材等农产品,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提高雷山县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为目标,积极发挥“特色”、“生态”、“安全”、“营养”和“原产地”等多种优势,努力打响雷山农副产品品牌。
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整合农业项目和投入,全面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引导双方着眼长远,加强合作,让企业舍得投资,使农民按合同经营,建立稳固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努力实现双赢。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的技术、设备引进和自主研发,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侯天智)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