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年以来,雷山县达地水族乡紧紧围绕“产业带动、项目支撑、农民增收、社会事业”为抓手,进一步集中精力、整合社会力量、聚合扶贫资源,积极探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举全乡之力打响了“减贫摘帽”攻坚战。
一是强化精准扶贫立卡建档管理。根据《雷山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实行包村领导干部入村组逐户逐人深入调查扶贫户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完善贫困人口台账。将人均收入达不到脱贫标准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对象,采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贫思路,实行扶贫项目覆盖、部门帮扶、定点帮扶以及领导干部对口“一对一”帮扶等多种方式进行帮扶,承担“减贫摘帽”帮扶任务。
二是强化构建优势产业扶贫体系。以茶叶种植、黑毛猪养殖、林下养鸡、养牛和芭蕉芋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实际,按照“以奖代补、滚动发展”的扶贫开发模式,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农户增收计划和支撑产业计划,在信息技术及资金方面给予帮扶支持。同时,加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扶持贫困群众,大力发展“短、平、快”产业项目脱贫致富,重点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提质增效,鼓励村民个人或多户联合发展种养产业,走产业化扶贫道路。
三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农村“水、电、路、危房改造、电视电话、生态移民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给予项目倾斜,着力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种植、养殖上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重点打造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以产业发展项目引领贫困户走上持续增收、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道路,以确保“减贫摘帽”目标的实现。
四是强化帮扶和衔接监测跟踪。按照贫困识别标准,进行分类扶持,进一步加强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低保救助制度“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将双方台账衔接,将贫困户、贫困人员全部纳入社会扶贫救助范围,通过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低保救助等政策扶持,确保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加大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的农户进行调整,重新列入帮扶对象,建立健全“返贫列帮”的长效机制,确保广大贫困户稳步脱贫、持续发展。
据了解,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作为全省一类贫困乡镇,被列为2014年鼓励“减贫摘帽”乡镇。今年以来,已完成贫困识别统计1010户4000人;组织实用技术培训10余期,培训人数1100余人次,为精准扶贫奠定良好基础。(潘承龙 赵仕平)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