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雷山县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县乡村三级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站),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党群干群的“血肉情”新风扑面。
窗口服务让群众少进一道门
“服务中心真好,只要群众动动嘴,干部就给我们跑腿,用不着再跑再问了!”3月30日,郎德镇也改村民文志忠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文志忠爱人因患脑梗死住院共花去28917元,县农合为他报销23133元,由于是特困户,他申请特重大医疗救助5783元已获得县民政部门的批准,但他对怎样办理医疗救助手续不清楚,家里有病人又需要人照顾,真是愁大了头。当他了解到镇政务服务中心开展代办服务时,他放心地将医疗救助的材料和身份证及个人账号交给镇民政工作人员龙再胜去全权办理。
针对群众办事难的实际情况, 雷山 县在县、乡(镇)、村(社区、居)建立三级政务服务网络,把相关职能部门入驻县、乡镇政务服务中心,让老百姓找得到人、办得成事,并通过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实现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真正做到“敞开一扇门,办成千家事”,把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
“原来要跑几趟才能办完的事,现在只进一个窗口就能办完,让群众少走一段路、少进一道门、少找一个人!”镇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张雷说。为让群众在双休日、下班时间能办成事,镇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行延时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等,受到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延伸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办成事
“足不出户就能把事办妥,太方便了!”郎德镇下郎德村民吴德军对村级便民服务站赞不绝口。原来,吴德军身有残疾,一生不当爱出门的他,正想为办个残疾证发愁,村便民服务站的负责人吴诚了解情况后,联系驻村干部帮他完善相关材料和手续,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帮他把残疾证给办了下来,还亲自上门给他拿过去。
“把政务服务建到村组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县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春江说。雷山在八个乡镇和66个村分别建立了政务服务分中心和服务室,开通了西江镇干荣村、大十字社区等16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联网审批试点。
县、乡镇服务中心和村级站还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广播、会议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共发放宣传手册、传单等1万余份,提高群众对中心(站、点)的服务内容、方式、流程等的知晓率。将坐班(值班)人员安排、联系电话、监督投诉方式等一并公开,严格执行考勤、全程代理服务、值班等制度,通过制度规范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建章立制让办事公开透明
“以前事情即使办成了,心中总是不满意,交费是工作人员说了算,自己也不清楚。”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里,市民杨光元说,“现在办事程序和办事公开都上墙了,哪些交费哪些不交费,心中一目了然,事情办下来爽多了!”
为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该县相继建立和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约时办理、办事跟踪、上门服务、责任追究制,对便民利民服务指南和制度进行汇编,统一了服务标识、运行方式步骤、组织保障,明确了参与服务的部门单位、人员调配方式、服务事项、收费项目、办事程序和制度、管理考核办法。县政务服务中心采取三级联网办事,并把服务工作纳入视频监督,增强政务服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化,“吃拿卡要”、“推拖慢”等现象消失得无影无踪。
据统计,截止目前,雷山县、乡、村三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累计受理业务 554012件,办结业务553457件,办结率为99.96%,信访“直通车”到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村寨开展接访、走访、回访48次,接受群众咨询732 人次,化解突出矛盾5件,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极大地改进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潘国雄)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