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五大体制障碍整合四项民生工程
榕江“两山”贫困农民将迁居县城
12月2日,记者从榕江县获悉,今年,该县整合扶贫生态移民、廉租房、农村危房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等四项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破除农民不能住廉租房等五大体制障碍,已搬迁3000多名山区农民进城。榕江县规划,到2018年,将把“两山”(月亮山、雷公山)腹地的5万贫困农民迁居县城。
已迁居县城丰乐小区9个月的摆王村村支书石友华还记得,2010年,县委书记白跃军率队从该县水尾乡出发,步行12个小时走进月亮山腹地的摆王村,连夜与村民代表商讨扶贫对策。村民希望硬化从乡政府到村子的25公里公路、改造农村房屋、拉通自来水等,需要国家投入5000多万元。“就算国家满足了你们的要求,村民又靠什么致富?”白跃军耐心地和当时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的村民算账,“要是能把你们全部搬出大山就好了。”这句话让大家印象深刻。
在榕江县的19个乡镇中,八开、定威、水尾、塔石等16个乡镇6万多人生活在月亮山、雷公山山区,那里交通不便、生存条件恶劣、人口居住分散,到2012年,人均纯收入远低于2300元的国家新贫困线,是我省扶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2012年,我省启动了浩大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计划到2020年把200万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榕江县得到各级财政补助2317万元,当年分两次完成了寨蒿、崇义、八开等3个乡镇220户1100人的集中搬迁和入城搬迁。但按每人享受1.2万元的建房补助标准,人均收入仅1150元的摆王、摆拉两村群众还是实现不了搬迁梦。
当年,正逢我省新修订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为统筹城乡住房、让农民迁居县城创造了条件。根据《条例》,榕江县破除农民不能购买廉租房、不能参加城市医保、不能享受城镇社保,农民变居民后不能享受农村计生政策、不能保留农村土地山林产权等五大体制障碍,直接把垫资修建的近500套廉租房用于摆王、摆拉两村497户1783人的整体搬迁和另外3个乡镇53户的搬迁。
如今,住在丰乐新区摆王楼的移民石言付和妻子都在榕江县工业园区的宇泰木业公司上班,月收入各有3000元以上。目前,榕江工业园区企业已达44家可解决近8000人就业,农业园区可吸纳上百人就业,移民小区农贸市场有150个摊位……有劳动力的家庭年收入均超过两万元。移民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教育、医疗卫生、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城镇社保政策。
一套廉租房的造价是3.5万元,扶贫生态移民项目补助款完全能够满足农户的搬迁,还能余下资金搞配套建设和培训农民就业。摆王、摆拉两村的贫困率已分别从搬迁前的73.9%、64%降至13.9%、7.2%。
山区农民进城,能找到打工就业致富路;国家节约了扶贫产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能保护生态环境不再受破坏;保障了企业用工需求;加快了榕江撤县建市步伐。白跃军说:“只要我们不把国家惠民政策当作关系户的‘唐僧肉’,实实在在地花到贫困群众身上,是能够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梦想的。”
目前,榕江已在车江新城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三宝侗寨景区规划建设了16个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确保到2018年把月亮山、雷公山腹地的5万贫困农民迁居县城。(作者: 石庆伟 朱邪)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