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杂稻制种比种普通水稻要简单得多,管理起来很方便,在收入上比普通水稻也要高几成,去年我小面积试种了3亩,收入万多元,今年准备扩大规模种植,争取种到11亩”。4月21日,岑巩县水尾镇杨家坳村民陈浩告诉记者。像陈浩这样的农户只是该县杂稻制种的一个缩影。
杂稻制种在该县始于70年代,至今已有40年历史,为当地传统支柱产业。在近年来,该县依托地理优势、产业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机制,通过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大力发展杂稻制种,成功助农增收,并于2011年被列为黔东南州水稻良种繁育基地,成为贵州省最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在4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粳型超级稻之父陈温福教授就该县杂稻制种产业专程进行调研。当中,他不由感慨道“岑巩县作为山区农业,已经找到了金钥匙”。
据介绍,2012年该县10乡镇75个村1.06万户种植杂稻3.12万亩,直接受益农民5.48万余人。今年落实杂稻制种面积4万亩,力争“十二五”末建成杂稻制种基地6万亩。(尚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