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执掌招行14年创下多项纪录 马蔚华:更多未完成的可能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5-16 09:19:36  来源:时代周报  

  改革未了局

  马蔚华一直否认自己是银行家。“到现在也没觉得我是银行家,而只是银行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银行业本身就是一项职业。我不必一定要成为官员。”他直言中国还不存在真正的银行家,也一直向媒体阐述银行家本身就值得尊重,而不必要将之视作通往下一段仕途的跳板。

  马蔚华曾自曝如果退休了,将会写一本关于中国首例被关闭的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的书。“陈道明说了,我要是写,他就找人拍电影,他自己演。”如今,他的退休生活已经开启。

  马蔚华的“意外”卸任,对招行的组织内耗及短期内的业绩是否有所影响?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孙飞认为,换帅对招行影响不大,“因为招行作为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治理结构。”财经评论员马赛则表示,时代在变,领导换人是必然。

  表面看来,董事长才是银行真正的首席执行官。但在招行,扮演这一角色的却是行长马蔚华。这在中国银行界实属稀有。这样一种管理架构既成就了招行,也成就了马蔚华—行长既独揽大权,又自担风险,拥有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

  伴随马蔚华退隐引发的震动,“后马蔚华时代”,招行该何去何从?田惠宇如何接手“二次转型”?这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招行在个人业务的精耕细作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增长空间越发有限,与兴业、民生等银行相比,公司业务不甚见长。去年,招行内部发布了一份《那些追赶我们的竞争者》,直接警示招行正面临民生、兴业和浦发等银行的追赶。从资产规模来看,民生追赶得最猛。2011年,民生和招行的资产总额分别为2.2万亿、2.8万亿,相差约6000亿,去年这一差距已缩小为3000亿。

  而二次转型已进行5年,至今尚未完成,招行在信用卡、网上银行、个人理财等传统业务方面渐渐丧失其先发优势,私人银行成为招行新的竞争优势。2008年,招行开始瞄准私人银行领域。不过,盈利能力堪忧,一直到2010年才开始盈利。

  建设银行[0.00% 资金 研报]理财师张凯鹏指出,招行因过分追求安全,贷款议价能力低,缺乏同业竞争力。虽然在中间业务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净利润率被极高的人力成本所吞噬。招行所搭建的零售平台将持续提供低成本资金以此保证稳定的净息差收入,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相对更高的成本。“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执行力问题,极差的员工执行力,即使马蔚华知道问题在哪,知道如何解决,但最终解决不了问题。”张凯鹏说。

  “马蔚华建立的招行制度和文化如何传承,如何通过业务转型来应对民生、兴业和浦发等银行的步步紧逼,是面临的大难题。”资深财经媒体人何庆宇认为,招行现在缺的是一个能带领其“第二次起跑”的掌舵者。“新官上任,究竟能带领招行走多远,目前还不好下定论。但可以预期的是,以田惠宇本人的低调作风来看,未来的招行可能会给人以稳健的印象,明星光环可能逐渐褪去。”

  而据招行一位股东预计,未来招行的中层管理层将会有一波调整,“后续应该有建行的一些人员加盟招行任职”。

  孙飞表示,新任行长不一定将小微业务作为招行的转型重要方向,“主要看招行的优势在何处,重点寻求突破与超越”。但可以肯定的是,招行还会继续延续零售银行的道路。张凯鹏认为,招行的“大零售”已经形成了以一卡通客户、金卡客户、金葵花客户(50万元以上资产)、钻石客户(500万元以上)、私人银行服务(1000万元以上)5个逐级递进的服务层级。

  到5月底,如无意外,马蔚华时代才将真正落幕。马蔚华遗留下来的未完成的梦想能否继续实现,业内人士也翘首以待。

  “因为不完美,才有更多转弯的可能”,2012年,在招行成立25周年之际,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写下如是寄语。

  这句话或许贴切表述了马蔚华和他执掌了14年的招行。

  马蔚华

  1988年至199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

  1990年至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

  1992年至199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

  1999年3月至2013年5月8日,任招商银行行长。

  2013年5月8日,卸任招商银行行长职务。




 

责任编辑:zhuyanping【收藏】
上一篇:离职空姐代购被判刑11年引争议:网络代购是走私吗?
下一篇:多国央行查彭博“泄密门” 消息称中国央行已着手调查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