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现场传授果园管理经验
陈智正在教村民管理桃园
果园挂牌
果园一角
炎炎酷暑,正值岑巩县客楼乡“思州”牌颐红水蜜桃成熟的季节。近日,笔者来到该乡安山村示范园,果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目前已接到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和省内贵阳、遵义、凯里、铜仁等地区的客商打来订购电话,每天到园子里来采摘的散客最多的一天达到200多人。”客楼乡种桃第一人、安山村主任、民兵连长陈智高兴地说,自家的100多亩桃园已有近6成挂果,按照采购商开出的一次性收购价2元∕斤计算,今年有望实现20余万元纯收入。
“品桃”品出新想法
谈起种桃经历,陈智心中有说不完的故事。
客楼乡素有岑巩县“高原屋脊”之称,因地势高、交通不便等原因,过去一直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安山村因人多地少和交通不便等原因,过去一直是客楼乡最贫困的村,村里多数青壮年便选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1994年,陈志通过在外做木工、搞建筑10余年有了点积蓄后,回到乡里做起了水果生意。
陈智说,1998年他到湖南芷江水果批发市场采购水果时,被当地自产的颐红水蜜桃吸引住了,但由于担心当时的批发价格较高没有销路,自己只是买回来200斤供亲朋好友品尝。
“大家吃了后都赞口不绝。”陈智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家乡老百姓买不起但可以自己种来吃,吃不完的还可以投放市场卖给别人赚钱。
“为了我的梦想,党委政府出钱又出力”
“客楼这么高,冬天气温那么低,能种桃树吗?”怀揣着自己的梦想,陈智找到了该乡当时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
“当时的乡党委书记龙世勇、乡长吴朝令等领导听了我的想法后很感兴趣,于是带着我到湖南水蜜桃基地实地考察,并请来有关专家对全乡气候和土质进行测试,最后决定让我先试种。”
陈智说,当时搞一个50亩的桃园基地至少要投入10万元,但自己当时只有4万,加上亲戚借的2万,剩下的4万是当时乡镇府出面跟信用社协调贷款解决的,50亩土地也是当时从政府承包出来的荒山。
第一年果苗栽种时,当地群众大多数对陈智的举动持怀疑态度,针对这一现象,当地政府积极跟该县林业部门加强联系,聘请有关专家对陈智的桃园管理进行精心指导。
到了第二年,果苗长势良好,开始有部分群众向陈智打听起种桃树的经验来,针对这一现象,当地党委政府聘请了贵州大学有关专家为当地群众上课,讲授水蜜桃等果树栽培、山鸡养殖和烤烟、太子参等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第三年桃树挂果并获得丰收,单果平均半斤重,个个面如红霞,吃起来清脆香甜,口感极佳,前来订购的客商南来北往络绎不绝,陈智当年就获得纯收入8万余元,许多群众纷纷自发报名发展水蜜桃产业。
“曾朝坤、杨秀强等4个大户和20多个小户当年就一共种了1000多亩桃水苗。”陈智说。
当地群众种桃变成“水果大王”
从客楼乡水蜜桃种植大户曾朝坤家了解到,2003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担保贷款的帮助下,曾朝坤承包了120亩荒山种桃树。
2006年,曾朝坤家桃林第一年挂果就实现创收8万多元。
2009年,曾朝坤家的水蜜桃再次喜获丰收,实现创收42万元,除去荒山租金、工人工资、肥料等开支,纯收入33万余元。曾朝坤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果大王”。
今年,曾朝坤还花了14万元买了一辆“广本”轿车,他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大家种桃发了财,买辆小轿车开已没什么稀奇了。”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桃园胜地
近年来,客楼乡依托良好的土质、气候和地理等自然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思州”牌颐红水蜜桃产业。采取政策扶持、扶贫贷款、提供担保等措施,按照“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成立了果品协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该乡示范基地规模已达4500余亩,今年挂果面积1860亩,预计可实现产值550余万元,户均创收10万元,水蜜桃已成为该乡农民增收增富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据该乡人武部长王小峰介绍,为进一步发挥水蜜桃产业在全乡创业致富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明年全乡还将扩大到6000亩。”
“荒山变银行,致富有保障。”果农们乐滋滋的说,昔日的“高原屋脊”变成了今天远近闻名、人人向往的桃园胜地。同时,果农们还在桃园里搞起了林下养鸡产业,利润更是成倍增长。(杨政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