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罗谦:北侗民族文化亟待拯救!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7-10-17 00:00:0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北侗民族文化亟待拯救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罗谦

    “如果我们再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北侗民族文化将濒临消亡!”,这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王朝根老人的呼吁。
    今年国庆假期,我回一趟老家——锦屏县平秋镇,在平秋镇街上与王老不约而遇,我与王老虽是同乡,可是,我离开家乡近20年,而且,回家乡的次数屈指可数,就是到了老家也没呆多久,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此,与王老交谈的机会也很少。我急忙上前握住老人的手,自我介绍,然后,交流保护北部侗民族文化的意见。在谈到北侗民族文化时,王老感到十分沮丧和无奈,他说:政府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北侗民族文化不重视。现在,外出务工的青年越来越多,北部侗族逐渐被“汉”化,许多民族风情如“对歌”、“参堂”和“说白话”等等濒临消亡,他已经年愈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有识之士能和他一起抢救北侗民族文化!
     王老这番肺腑之言,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悸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20多年前,王老从天柱县石洞客寨村来到平秋镇定居,他未满三岁,父亲便过世了,十岁时,母亲和爷爷也相继去世,从此,他成了孤苦伶仃的孤儿。王老小学没有读完就辍学了,辍学在家的他开始看一些关于侗歌方面的书籍,他从书中品尝到侗歌的无穷魅力。20岁那年,风华正茂的他对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对唱的山歌十分感兴趣,他开始搜集侗歌。1956年,21岁的王朝根利用自学到的关于小孔成像和凸镜聚焦的知识原理,仿制出一台简易的照相机,从此,他以照像谋生,走村串寨,到处搜集北侗民歌。1960年,在亲人的帮助下,王老进入清水江水政所工作,端上了铁饭碗。可是,天有不测之风云,不幸的事发生了,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造成了左手和左腿残废。这对他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只有辞职回家,靠照相为生,又开始收集、整理和推广北侗民歌……。
     王老守护北侗民歌50余年,他没有宽敞明亮的新房,只有一间简易狭窄的木房,这间房子既是他的“照相馆”又是他的住宅。“自古文人多潦倒!”,王老就是这样,为了挽救北侗民族文化,家里除了一台摄影机和电脑外一贫如洗。但是,50年来,王老收集、整理了3万多首侗族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失传已久或者濒临消亡的老歌,他的侗歌经过精选后,已编钉成册的《侗族民歌》书籍10多本,制成光碟的10多张,2001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三频道播出的“锦屏侗族民歌”,用的就是王老收集整理的侗歌。
     王老自称“愚公”,他说:“七十做事莫隔年,越老越要抓紧干”。他希望在夕阳晚景之年,尽力攻克难关,将双声道的双语双调的侗族民歌光盘亲手制作完工,把它献给国家有关部门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并向社会推广或者民间留传,这样,也算为民间文艺和北侗民族文化尽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着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每当我想起艾青脍炙人口的诗句时,眼前总是浮现王老不被命运所折服身残志坚的身影,深深地被他热爱民间文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所敬佩!我们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北侗民族文化引起高度重视的同时;面对日趋消亡的北侗民族文化,我们能够视而不见吗?


注解:
     北侗,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境内的侗民族有“北侗”和“南侗”之分。大体是从语言和文化习俗来区别,最明显的是语言,从锦屏县城往上以清水江为区分概念:清水江以南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区域的侗族称为南侗;清水江以北的锦屏、剑河、天柱、三穗、镇远等区域的侗族称为北侗。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一卖淫女被残忍杀死 两乳房被挖光
下一篇:“锦屏林契”:《清水江文书》一书出版发行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