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绝代名妓陈圆圆香魂何处?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5-03-02 08:46:2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一代名婉,一代名女,一代佳丽,绝代名妓陈圆圆最终的归宿在何方?


    吴三桂爱妾陈圆圆魂归何处,向无定论。


    1983年岑巩县文化部门经调查提出新说:陈圆圆葬于古思州治地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附近的狮形山山麓。此说已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


    陈圆圆这个历史人物,怎么会到这近乎荒坡野岭终了此生?


    我们在这里转载有关专家学者的考研文章,以飨读者!

    葬于水尾镇马家寨旁的狮子山麓绣凸马家寨、孔塘村近两千吴氏对其墓统称为始祖陈老太婆墓。自清至今每年清明家家户户扫墓祭祀。墓为普通坟冢,泥土封堆,立有清雍正六年的隐姓埋名碑,碑文书刻:“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孝孙男仕龙、仕杰、杨氏;曾孙大经、纯;孝玄孙朝达、选、魁、政、玺、柱、相、仅;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据马家寨吴氏家族秘传人吐露隐情。


  “吴门”二字有两层含义,即暗示陈圆圆的籍贯苏州(苏州古称吴门),又标明她嫁到吴家为吴氏。“聂”字更加奥妙,既隐陈圆圆生前两姓,又隐其两名。隐其姓,她生于邢家,小时姓邢,后寄养陈家,改为陈姓,邢、陈二家均有“耳”旁,一耳于右,一耳在左,“聂”字由“双”,“耳”二字组成,即一个耳又一个耳之意,暗释她是一个耳一个耳的姓。隐其名,陈圆圆乳名沅沅,后改圆圆,“双”字由两个“又”字组成,标明她是一个“沅”又一个“圆”的名。对陈圆圆墓碑的撰文。马以家寨吴氏是用了番心机的。由于用了隐姓埋名碑,加上马家寨,孔塘吴氏对外守口如瓶,三百年来,陈圆圆墓安然无恙,吴三桂子孙终于避免了清王朝的查究和灭九族之灾,人丁繁衍兴旺。

    进士旗座:吴三桂后裔居住马家寨,过去寨中每考取一名进士就竖旗座,类似这种旗马家寨有好几个。  吴三桂军师马宝墓   吴三桂后裔为马宝墓撰铭联云:重垒土茔人祖即己祖    复修石台若翁如吾翁
 
 
    吴三桂之子吴启华墓 碑联云: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
 
    马家寨吴氏墓群葬墓排列有序,马宝墓吴启华墓葬于中心之地。

 

                               陈圆圆墓之谜

  提起陈圆圆,几乎谁都知道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她在明清之际的历史上,曾与闯王李自成及明末总兵、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发生过关系,后来还因为她被李自成(或说刘宗敏)掠走之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历史的车轮顿然改辙换路。这样的一位烟花女子,频繁地见之于史书和民间传说,以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为例,该书中说,陈圆圆名沅,能诗善画,又善弹琴,因遭乱流落,沦为歌妓,藩府田琬(明崇祯帝宠妃之女)闻其艳名,伏势以千金购得,遂改名为圆圆。在田府的一次宴会上,吴三桂对她一见倾心,便劫娶而去……


  在各种记载中可以看出,陈圆圆的确是一位色艺双绝的女子,而这也正是她招惹是非之处。我们认为,简单地把美人与祸水相提并论是有失公证的。陈圆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究竟起到过什么作用,将来自有公论。我们这里要谈的,是这位美人最后的命运和归宿。而这个问题,由于史料上没有确切的记载,许多年来众说纷纭,至今还是疑案一桩。


  说到陈圆圆归葬何处,据我们所知,有如下说法。有说陈圆圆葬于苏州、上海的,也有说她葬于陕西、四川的,但持此说者均拿不出可靠的史料,甚至仅仅是一种臆测而已,故不可信。


  有一种宁远说,共凭据是在《甲申传信录》中记载:自成进北京后,刘宗敏向吴三桂之父吴襄索要陈沅,即陈圆圆,吴襄回答说,陈已被送到宁远(今辽宁兴城)吴三桂处去了,而且已经死了。这一说法与明清之际的传说不符,而且从当时情况看,很可能是吴襄在威逼之下的推托之词,其可靠性极差。但也有信此说者,如《国榷》作者谈迁、《明季北略》作者计六奇、《续绥寇纪略》作者叶梦珠和当代作家姚雪垠等。


  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陈圆圆香魂归于云南,明确地说,是在昆明。康熙时陆次云的《圆圆传》叙述了吴三桂在云南被封为平西王后,建苏台,营郿坞,华贵无比,陈圆圆常歌大风之章向他献媚,吹捧他神开不可一世,因而受到吴三桂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房之宠。后来陈圆圆参与了吴三桂的叛乱阴谋,和吴三桂一同被歼。而写于陆次云《圆圆曲》之后、钮琇的《圆圆传》,记述得更为详细,且与陆传所云有所出入:吴三桂进爵为王之后,在昆明占据五华山永历故宫,起初他想将陈圆圆扶为正妃,但陈婉言推辞了。吴三桂于是另娶一女,此女妒心极强,群姬之艳而进幸者,均被其恨而杀之。陈圆圆独居别院,不施粉黛,因与其未生嫌隙,未遭其忌。吴三桂图谋叛乱时,陈圆圆有所觉察,但自感力不能禁,遂以年迈之由向吴三桂请求为女道士,得到许可后便离宫入山,与药炉经卷为伴,然对陈圆圆的结局却未有明确交代。据我们了解,有吴三桂兵败,陈圆圆自沉莲花池的说法。


  由于据学者考证,无论是苏州、上海,抑或是昆明,都没有发现陈圆圆的墓,致使上述说法因无确实证据而未可凭信。


  值得注意的是,1983年贵州岑巩县的同志提出了陈圆圆魂归思州的新说法。其说云:经过查考,初步认为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上的一座古墓即为陈圆圆安息之地。思州是岑巩的古称,马家寨一带,群山起伏,溪流纵横。狮子山上的一座土堆,便是人们所说的陈圆圆墓。墓前有一通3尺高的石碑,中间阴刻11个楷体字: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旁刻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戌申仲冬月吉立。立碑人是儿子吴启华、孙子吴仁杰等。


  马家寨的人全都姓吴,而且世代自称为吴三桂之后,吴姓老人讲,吴三桂乳名应隆,其父吴襄,辽东高邮人。吴三桂反清后曾在湖南称周帝,将败时,军师马宝暗护陈圆圆及吴三桂的儿子吴启华到思州鳌山寺避难。康熙二十四年吴启华下山定居,为了纪念马宝的恩情,同时为避清廷搜捕和诛杀就把居住的寨子称为马家寨了。


  有关人员考释,上述说法与史料所载基本相符,且有人将碑上的11个字译释为故第一世祖吴家陈圆圆王妃之墓。这些都旨在说明此处的真实性。当然,迄今为止,最后的结论还没有得出,我们期待着专家学者们早日揭开此谜。

 

                                事情的缘起


  如果仅仅为了吸引人,我会把题目写成“陈圆圆死亡之谜”。但是,作为一代名女,绝代名妓,陈圆圆最终的归宿,不仅仅只是她的死亡。时至今日,她死在何处,她的坟墓在哪里,要么语焉不详,要么记载含糊,对于世人始终仍是一个谜。
 


  事情得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说起,那时候,我刚从插队落户十多年的乡间调进贵阳,住在黔灵山麓的石板坡。那里离省政府很近。有一天晚上,省政府一位多年从事信访工作的老宋到我家来,兴冲冲地说要给我讲一件大事。


  那个时候我已有一点名声,经常碰到一些受了冤屈的人找到省作家协会,向我申诉冤情。我仅仅只是一个作家,初进省城,人生地不熟,然而看到那些遭受冤屈的人的目光,我又不忍心不管,于是就把这些人留下的材料,转给省政府的信访接待处。我就是这么和老宋相识的,处理过几件事,我对他的人品相当信任,渐渐地就成了忘年交。这天晚上他来到我家,我料想他又是来和我谈有关案情的。哪晓得刚一入座,喝了一口水,他劈头就对我说:“你晓得吗?陈圆圆的坟,在我们贵州岑巩县水尾镇乡间发现了!”


  看到他喜滋滋的神情,不由得引起我一阵好奇。在上海读书时,我曾听说陈圆圆就是苏州附近的昆山人,她的墓地葬在苏州。下乡劳动时,又听说陈圆圆死后葬在松江,苏州和松江,离得较近,还说得过去。现在怎么一跳就跳个几千里,陈圆圆的坟会在贵州岑巩发现。岑巩地处贵州、湖南交界的山水间,那么偏远,她,一个人们广泛谈论的人物,怎会葬在岑巩乡下?


  老宋按捺不住兴奋地对我说:“是真的。就在马家寨发现的。有墓碑,是她的十一世孙吴永鹏,十二世孙吴能江亲口说出来的。”一代一代口传秘授家史、族史的事,在中国闭塞的乡间农村是常有的事。我在插队期间就听说,贵州一些偏僻地方的寨子上,很多村民自傲而神气地宣称,自己这一支是远征西南的明朝“傅大将军”傅友德的后代,是沐国公沐英的后代。还时常被知识青年们讥诮:穷得这个样子,还自称是皇亲国戚呢!


  见我一脸不信任的神情,老宋又说:“是真的呢!你看着吧,有关文章,陆陆续续都要发表出来,我也写了一篇呢!”


  话果然被他说中了,此后的1984、 1985年,国内很多报刊杂志,登载了这一“发现”的消息。引得史学界议论纷纷,争执不休。事关贵州,我一边颇有兴味读着这些文章,一边也不由得回想起和陈圆圆这个名字有关的一些往事。


                              天台山的传说


  说真的,听说陈圆圆这个历史上的名女人,和贵州那一片遥远的乡土还有关系,是在我插队落户初期,现在算起来有三十多年了。


  从我插队落户的修文县到地区级城市安顺去,要路过平坝县。在平坝县城13公里处,滇黔公路的南侧,有一处号称“黔南第一山”的著名景点天台山。天台山的峰巅古寺,建得极富特色,老远的地方望去,那依山贴壁,错落参差的垒石建筑,和周围山乡里村寨上的景色,截然不同,给人一种突兀地耸立在云空之中的感觉。每次路过,非同寻常的景观总是吸引着我们这些初初来到这块土地上的知青,极想爬上去看看。特别是走到山脚下,三棵至少需三个人方能合抱的参天银杏屹立在道旁。昂首望去,只见山上古松倒挂,石壁崭截,蔓藤牵附,还有极具诱惑力的摩崖石刻“大观在上”四个大字,令我们男女知青们见了就跃跃欲试。特别是有一回,一个脚快的男知青眼尖,发现浓荫之中,竟然还有一条蜿蜒的石级山道,随着他一声欢呼,我们就不顾一切地沿着山道跑上去了。


  走到半山,遇到一位老农,他赞许地对我们笑着说:“上头好看得很,看细致些,特别是不要漏看陈圆圆洗澡的地方。”


  乡间农民,话是说得直率一些,却惊得我们这帮小青年直眨眼睛。什么,陈圆圆这个历史人物,怎么会到这近乎荒坡野岭的山巅上去沐浴?


  上到山巅,只见古寺院落的主体梁架粗壮高大,气势颇显宏伟。其山墙石壁,多用当地山石堆砌,屋面亦用当地盛产的岩板覆盖,冬暖夏凉。古寺顺着山势巧建各种亭台楼阁几十间,一间间看去,竟是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上下层迭,构思奇巧。有的飘出崖沿,荡于轻风烟霭之中,宛若鹫岭高骞,蜃楼飞架,蔚为大观。山中各处都有历代诗碑题刻,我当时抄下一首自认为是最妙的对联:“云化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天台两个字,三次巧对在联中。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看山人还是给我们介绍,吴三桂去云南途中,曾在此住过几宿,并留下他的远房叔叔镇守此山,还留下了三件宝:清代官服、象牙朝笏和宝剑。本来还有一把吴三桂打仗用过的大刀,“文革”开始时,被山下的铁匠铺子化成铁水,打成镰刀、锄头了。看山人还郑重其事把我们带到内室后面一个类似地下室的房间,虔诚地说,随吴三桂去云南的美女陈圆圆,就在这间屋里洗澡。


  环望四壁,岩板镶得严丝密缝,棱角分明,恰像一个现代的浴室。大家便觉得,这也是可能的事情。

 

                             一代名婉陈圆圆香魂何处 

    在清代著名诗人吴梅村吴伟业那首闻名古今的《圆圆曲》中有这么一句: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诗句中的"红颜"指的就是明末江南一代佳丽才女姑苏陈圆圆,据说陈氏是当年"秦淮八艳"中最为绝色的,也是苏州玉峰昆腔班的顶台柱,有"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的美誉。吴三桂曾与她有一面之缘,彼此企慕,后来,吴三桂劫娶了她。那么,在吴三桂兵败云南进而病死后,她又流落何方了呢? 


  长期以来,尚有"云南说"、"苏州说"、"上海说"等说法。1983年贵州黔东南州岑巩县的文史工作者在经过一系列的考证后,竟然提出了陈圆圆葬于古思州治地(今为黔东南州所辖)岑巩县水尾镇的马家寨的狮形山山麓的"岑巩说",又称"思州说"。这样一来,使得陈氏的晚年及魂归何处更加显得扑朔迷离了。 


                           乱世佳人魂归古思州? 


  传承吴氏香火的马家寨 


    陈圆圆晚年的归宿是一个千古难解之迷。在我国众多的史籍里,关于陈圆圆晚年的归宿地大多只是提到在昆明出家当尼姑,后来又因故而投荷花池自尽。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秋,陈圆圆在城北的沐家故园(城北,指的是昆明城,笔者注)吃斋念佛已经五年了。"(《陈圆圆全传》朱翔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是年,陈圆圆就在沐家故园的荷花池投池自尽,年仅四十六岁。 


  这也就意味着,陈氏要比吴三桂早死去一年。但是,如果陈圆圆晚年真的归隐于古思州并最终在古思州逝世的话,那么清史的一部分恐怕就要改写了。 


  据马家寨的第十一代传人所曝的隐情说,陈圆圆当年归隐古思州是由吴三桂的军师马宝掩护的,但这与史籍的记载有很大的出入。 


  大多数史籍曾这样记载:"马宝在楚雄继续对抗,最后兵败被俘,被押送省城,终被凌迟致死。"这部分史实所反映的背景是当吴三桂发动变乱时,其儿子吴应熊就被清军打下军狱,由于自己的病已经明显的不见好转,吴遂将自己的第一把交椅让给了其孙吴世藩。后来,世藩在昆明被清军围困而自杀,然后才演出上述的一幕。 


  难道当年的马宝并未被抓也未被杀,而是这其中另有隐情?有人说,陈圆圆归隐古思州是吴三桂的意思,因为长子吴应熊被清军打下牢狱后又被处死,为了保住吴家的香火,遂托军师马宝掩护陈圆圆及其次子吴启华来古思州隐居,以衍后代。因为当时古思州隶属于贵州,而贵州又属于吴的势力范围,特殊的地理形势为陈氏的归隐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陈圆圆在随吴三桂入滇后,渐察觉吴又有叛清之心,深恐将来或不得善终,遂托年事已长,请求霞帔星冠,日以药垆经卷自随。及吴三桂事败,惟有陈圆圆因早已出家为道士之故,册籍无名,独未波及云。"部分野史却这样记载。 


  从其它的史料中记者也看到了这样的记载,说的是吴三桂在做了平西王后,内宠甚多,陈深感吴爱情不专而发愤出家。 


  倘若"思州说"真的成立的话,那么这些史实同样也会被彻底的推翻。如果说"思州说"不成立的话,那么吴氏传人所曝隐情又当作何解释呢? 


  晚清人袁嘉谷乃滇人氏,与陈圆圆同一个朝代,时间上应相隔不远,相关大事他是应该很清楚的,可他对陈圆圆投荷花池一事竟深感怀疑。 


                              陈圆圆墓纪念碑 

  "自吴三桂叛变清军后,他就成了清军的重点剿灭对象,并且意欲诛灭其九族,倘若这时陈圆圆往东回苏州的老家,那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那里是必定是清军追捕的重点。何况战事方殷,江湖道阻。往南是外国,往北是四川,已为清军所有,均不能去。惟有贵州,既不是三桂的老巢,又山多林长,极宜隐藏。"贵州的一些专家学者对陈圆圆归隐古思州的理由作了这样的分析。 


  他们还分析,如果陈氏真的终老思州,那她一定是随吴三桂东征的,而不是在昆明出家。三桂狂妄自大,以为他反清必一呼而天下景从,很快就直捣北京,所以把陈圆圆也带走。然而,后来的局势发展却完全超乎他的预料,才退一步让陈氏携吴启华隐居,以存一脉。因此,他们认为,陈圆圆归隐古思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代名媛墓并不奢华 


  陈圆圆墓 


  黔东南的岑巩,古曰思州,始于唐而开府于明,当地人称"秦孔"(音似),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说到思州,也就必然要提到"思州石砚"。人们一直认为"思州石砚"是可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相媲美的。它取材于星石潭中,色调乌郁的质地,以逼真的浮雕造型显现出其"蝌蚪吐墨,蛟龙潜形,风头龙尾,栩栩如生"的艺术风格,兼具有"水石殊质,浑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笔"的优点。 


  在开往玉屏的列车上,记者认识了一位姓邓的大姐,大姐是开药铺的,她见我们挎着相机就问我们是不是去马家寨采访陈圆圆墓的。我们惊讶地问她是如何知道的,她说前几天就已经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人来马家寨采访过。 


  一路颠簸,马家寨终于到了。下了车,记者就看见路旁立着一块黑色的石碑,上书:陈圆圆墓。碑后的碑文是关于陈圆圆墓的说明,说明中除了谈到陈氏墓的所处的经纬度外,还谈到《贵州文史丛刊》、《北京晚报》、《中国旅游》、《奥秘》等报刊曾刊文报道过马家寨的陈圆圆墓,并且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冯其庸,澳大利亚教育家扎布尔等国际知名人士也曾来此进行过实地考察。 


  经当地人带路,我们很快就来到了陈圆圆的墓前。墓前有两块墓碑,一块大,一块小。大的是20世纪80年代所立的,小的立于皇清雍正六年,很不起眼,就简简单单的一块石板,没有楹柱,碑文也变得有些模糊不清: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立。整个墓碑和坟茔的简单和朴实让人很难相信这就是当年名振江南的一代乱世佳人的葬身之处。据说,之所以不把陈氏墓修筑得过于堂皇,是担心有人起疑心而对马家寨吴三桂的后人不利。 


  马宝墓位于马家寨的左侧,与陈圆圆墓之间就隔着马家寨,属于另外一个墓群。建于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初六日。碑文:清故上寿先考明公号公玉老大人之墓。楹联为:重垒土莹人祖即己祖,复修石台若翁如吾翁。 


                           十一字碑文暗含玄机 


  在陈圆圆和马宝的墓碑上有"吴门聂氏之墓位席"、"若翁如吾翁,人祖即己祖"这么两句碑文很是让人难以理解。同时,既然是吴三桂的后代,那么这村落又为什么叫做马家寨呢?难道这其中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吗? 


  "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中的聂氏实际上就是陈圆圆。"先妣",指陈圆圆是受之无愧的第一世祖:"吴门"暗指陈圆圆是苏州人氏,明指陈是吴家人氏;"聂",双耳代表邢,陈两姓。陈氏原本姓邢,后因故而改为陈姓。两姓均是包耳旁部首:"位席","位"特指王侯将相之位,"席",大也,可认为是陈圆圆曾当过王妃的暗释。把这十一字意思连贯起来,就是"苏州陈圆圆王妃之墓"。对此,吴三桂的12世孙吴氏秘传人小学教师吴伦江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隐情。十一字的碑文,却暗含着如此不可小觑的玄机,决非常人所能想到的。 


  马家寨虽然全都姓吴,却叫做马家寨,这与中国农村普遍以居民占大多数的人的姓氏来命名村寨的习俗不尽相同。据吴氏后人介绍说,那是为了纪念马宝的大恩大德。 


  在马家寨,记者随便问了一个十来岁的小孩,他都知道自己的先祖叫吴三桂,祖母是陈老太婆。当记者来到马宝墓前拍照的时候,一些马家寨的妇女紧盯着记者,像是担心记者会对他们的恩人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情来。 


                               吴三桂的后代 


  吴启华墓的碑文和碑联就已经很明显的点明其身份,并暗示了吴氏曾经的不平凡身世和归隐于此的目的了。据吴氏传人透露,吴门后代曾经有两件遗物。一为大刀两把,各重48公斤和40公斤,文革时期破"四旧"时被当做费铁卖掉;一为皇伞一顶,也被后人改做被面用了。这未免是一大遗憾! 


  记者发现,在马家寨吴氏的两大墓群中,绝大多数墓碑的楹柱上都镌刻着近乎相同,但又与贵州其他民族墓碑所不同的图形。那些图形的内容有高贵典雅的的兰花;带有书香之气的文案、玉笛、琵琶;有沙场杀气的剑戟、刀斧......这好像意味着吴氏家族的身世和经历:男人是征战沙场的骁勇战将,女人是名胜江南的一代名婉。 


  琵琶与剑戟,阳刚与柔婉,这样的结合似乎就是中国人历来公认的最完美结合。阳刚需要柔婉的抚慰,柔婉需要阳刚作坚实的依靠。当初吴三桂与陈圆圆的互相企慕或许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当然,仅以此例是不具有说服力的。但是,试想中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个英雄与美人完美结合的佳话! 

 

                               陈圆圆归隐之谜


  陈圆圆究竟魂归何处数百年来众说纷纭,有云南说上海说苏州说等等,马家寨吴氏说陈圆圆墓就在这里,我们千余人都是她的亲子孙,如若不信请进马家寨亲自问问他们


  读了这段话,我认为马家寨的吴氏后人没有冒认吴三桂和陈圆圆为祖先的利益动机。首先,这种事情在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代代以口相传是可信和合理的,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却又要使家史不至于因岁月更迭而湮没在俗世中。其次,陈圆圆虽然名声很大,几乎妇孺皆知,但是,究其身份,终归是个妓女。在正统社会里是遭人贬损、受人鄙夷的。这个世界上,想没有一个人会冒认一个妓女为祖先的。况且现在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寨子的上千人认为她是自己宗族的祖先。前面我已经说过,这件事最初透露的年份,是在我去贵州插队落户的前两年。正是抓阶级斗争为纲抓得最紧、查三代、查祖宗十八代查得最严的1967年。马家寨吴氏不会不知道,吴三桂是历来被斥为“逆贼”、“汉奸”的,吴氏后人为何偏偏要在这个年头称自己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后人呢?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几乎所有去水尾镇马家寨的访问者发现,吴氏后人都能把吴三桂及其他手下的儿子、侄子、女儿、女婿及重要将领的事迹讲得头头是道,还能完整地讲出他们的姓名。至于陈圆圆的传说,其中的细节,在马家寨也是流传得家喻户晓,不能不说也是一件奇事。有人提出疑义道,就是在偏僻乡间,有些秀才之类的人物,从古书演义中看来些传奇,茶余饭后在群众中传播,也是常有的事。


  贵州的学者则反驳道:不然。比如他们能说出胡国柱、夏国相为吴三桂的女婿。胡国柱、夏国相在历史上并无甚知名度,也没啥业绩,野史演义中很少涉及,不像《三国》、《水浒》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他们怎么可能记得如此清晰。不是家族秘授,怎么可能讲得清十一二代祖先的名称。社会上随便找一个学问渊博的人,请他讲一讲十一二代祖先的名字,恐怕谁也讲不上来。且别说,文化大革命中,马家寨上还藏有吴三桂的皇伞和兵器。


  从1984年开始,不时有文章披露陈圆圆归隐在贵州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绣球凸,争鸣的文章发表了不计其数,始终没个结论。


  一晃至今已近二十年了。作为自始至终的一个关心者,我想,有时候我们何不化繁为简地来思考一下问题。既然清军攻破昆明城,恢复其统治以后,一直久寻不见陈圆圆的踪迹。难道聪明如陈圆圆这样的女子,她就不会在预见到局势的危急之前,找一块僻静而又风光优美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归宿嘛。联想到她追随吴三桂统治云贵的多年中,曾到过龙鳌里,并深深地为龙鳌里物华天宝的环境和优美的风景所吸引,她是极有可能归隐到这里来的。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陈圆圆葬身在贵州岑巩马家寨也是可能的。风光之美被誉为天上人间的悠悠龙鳌河,河水环绕鳌山流向东南,汇入GAFD3K,它从上古时代流来,还将流向未来,滔滔不绝地流了千百年,它能向世人揭开这一谜底吗?

 

                            探秘陈圆圆归隐之地

    在清代著名诗人吴梅村吴伟业那首闻名古今的《圆圆曲》中曾经有这么一句: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诗句中的“红颜”指的就是明末江南一代佳丽才女姑苏陈圆圆,据说陈氏是当年“秦淮八艳”中最为绝色的,也是苏州玉峰昆腔班的顶台柱,有“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的美誉。


  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中曾这样描述陈圆圆:圆圆姑娘,姓陈名沅,字畹芬,能诗会画,又善弹琴,因遭乱流落,鬻为玉峰歌伎,艳织高张,缠头价重。一日,陈沅艳名被崇祯宠妃父亲田畹所闻,便千金购艳,充入下陈,遂改名圆圆。吴三桂曾与她有一面之缘,彼此企慕,后来,吴三桂劫娶了她。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八月十七日,吴氏病中风,噎嗝,且下痢,十七日遂死。


  那么,如此一位乱世佳人,在吴三桂兵败云南进而病死后又流落何方了呢?


  长期以来,尚有“云南说”、“苏州说”、“上海说”等说法。1983年贵州黔东南州岑巩县的文史工作者在经过一系列的考证后,竟然提出了陈圆圆葬于古思州治地(今为黔东南州所辖)岑巩县水尾镇的马家寨的狮形山山麓的“岑巩说”,又称“思州说”。这样一来,使得陈氏的晚年及魂归何处更加显得扑朔迷离了。


  为了一探究竟,笔者遂携好友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朋友一同踏上了去黔东南州的列车。
                            
  7月31日凌晨7:40,K945次列车。


  我们所乘的这趟列车是刚刚开通不久的“梵净山号”旅游列车,新空调硬座特快。看起来窗明几净,颇为爽心。由于头天晚上一夜未眠,一上车,我们就各自寻着座位掉头便睡,全依了那车轮与轨道的接头的撞击声渐渐催着我们入眠。


  一觉醒来,列车已然进入贵定县域。


  努力的睁着惺忪的睡眼,并将视线朝着窗外移去,想让窗外那满山的秀色将脑子里的那一片扰人的混沌拨离开去,然而效果却不甚明显。整个脑袋沉重得就像五、六十年代缺盐吃而少了碘一般,才一努力的抬起来就又忽地耷拉了下去。


  我只得先假寐一会,试图缓解连夜不眠所带来的困倦。


  当我在这样的状态中昏昏然时,突然的就想到了此行的目的。脑子一激灵,困倦也就立时消去了许多。


  我从背包里掏出了黔东南州的旅游交通图,找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在感受着列车正一站一站的向它靠拢时,心情蓦地变得有些急迫起来,恨不得列车立马就能到达。


  窗外的青山不断地一闪而过,隧道也紧跟着越来越多起来。一忽儿幽暗,一忽儿的又亮堂起来。天气似乎有些糟糕,大片的乌云沉沉的压在群山的顶峰。还未到凯里,就飘洒起细细的雨滴来。


  这天气和窗外的景致显得异常的丰富。


  朋友说,他的一个师兄有一次去敦煌采风时,连坐了几天的火车,整个人就感觉像要疯掉似的。问及原因,他说,他在几天的旅途中眼中所看到的全是黄灿灿的沙漠,连一丝半缕的绿意都没有,除了金黄色,还是金黄色,神经都快要崩溃了。


  我颔首微笑,心底却泛起一阵悲哀:中国到底还有多少绿色在覆盖着大地?!不知道当沙漠化和石漠化一旦有一天扩展到大半个国土时,又会有多少人要疯掉,有多少人的神经会崩溃?!
                                   
  关于陈圆圆晚年的归宿,本身就是一个大迷团,一个千古难解之迷。
  在我国的众多的史籍里,关于陈圆圆晚年的归宿所在大多只是提到在昆明出家当尼姑,后来又因故而投荷花池自尽。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秋,陈圆圆在城北的沐家故园(城北,指的是昆明城,笔者注)吃斋念佛已经五年了。”(《陈圆圆全传》朱翔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是年,陈圆圆就在沐家故园的荷花池投池自尽,年仅四十六岁。


  这也就意味着,陈氏要比吴三桂早死去一年。但是,如果陈圆圆晚年真的归隐于古思州的,并最终在古思州逝世的话,那么清史的一部分恐怕就要改写了。


  据马家寨的第十一代传人所曝的隐情说,陈圆圆当年归隐古思州是由吴三桂的军师马宝掩护的,然而,这却与史籍的记载有很大的出入。


  大多数史籍曾这样记载:“马宝在楚雄继续对抗,最后兵败被俘,被押送省城,终被凌迟致死。”
  这部分史实所反映的背景是当吴三桂发动变乱时,其儿子吴应熊就被清军打下军狱,由于自己的病已经明显的不见好转,吴遂将自己的第一把交椅让给了其孙吴世藩。后,世藩在昆明被清军围困而自杀,然后才演出上述的一幕。


  难道当年的马宝并未被抓也未被杀,而是这其中另有隐情?
 
                            传承吴氏香火的马家寨


  有人说,陈圆圆归隐古思州是吴三桂的意思,因为长子吴应熊被清军打下牢狱后又被处死,为了保住吴家的香火,遂托军师马宝掩护陈圆圆及其次子吴启华来古思州隐居,以衍后代。因为当时古思州隶属于贵州,而贵州又属于吴的势力范围,特殊的地理形势为陈氏的归隐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可是,据部分野史记载:“陈圆圆在随吴三桂入滇后,渐察觉吴又有叛清之心,深恐将来或不得善终,遂托年事已长,请求霞帔星冠,日以药垆经卷自随。及吴三桂事败,惟有陈圆圆因早已出家为道士之故,册籍无名,独未波及云。”


  从其它的史料中我们也得到了这样的记载,说的是吴三桂在做了平西王后,内宠甚多,陈深感吴爱情不专而发愤出家。


  倘若“思州说”真的成立的话,那么这些史实同样也会被彻底的推翻。


  如果说“思州说”不成立的话,那么下面这些事实及吴氏传人所曝隐情又当作何解释呢?


  晚清人袁嘉谷的《滇绎》野园条云:“三桂筑野园以娱老,在今北门外,梳妆台其址也。王畴五,朱筱园诸集中有诗咏之。阮赐卿随文达来滇,作后园之曲,云园之死莲花池,好事者为之耳。”袁氏乃滇人氏,与陈圆圆同一个朝代,时间上应相隔不远,相关大事他是应该很清楚的,可他对陈圆圆投荷花池一事竟深感怀疑。


  一些专家学者对陈圆圆归隐古思州作了这样的分析:自吴三桂叛变清军后,他就成了清军的重点剿灭对象,并且意欲诛灭其九族,倘若这时陈圆圆往东回苏州的老家,那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那里是必定是清军追捕的重点。何况战事方殷,江湖道阻。往南是外国,往北是四川,已为清军所有,均不能去。惟有贵州,既不是三桂的老巢,又山多林长,极宜隐藏。况且,当时贵州为吴军所占据,寻找一个地方比较容易。虽然“思州说”在文献上并无相关依据,但隐居的的目的恰又是不能让人知晓的,毕竟哪怕走漏一丝半点的风声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灾。


  他们还分析认为,如果陈氏真的终老思州,那她一定是随吴三桂东征的,而不是在昆明出家。三桂狂妄自大,以为他反清必一呼而天下景从,很快就直捣北京,所以把陈圆圆也带走。然而,后来的局势发展却完全超乎他的预料,乃作退一步想,让陈氏携吴启华隐居,以存一脉。


  因此,他们认为,陈圆圆归隐古思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黔东南的岑巩,古曰思州,始于唐而开府于明,当地人称“秦孔”(音似),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说到思州,也就必然要提到“思州石砚”。人们一直认为“思州石砚”是可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相媲美的。它取材于星石潭中,色调乌郁的质地,以逼真的浮雕造型显现出其“蝌蚪吐墨,蛟龙潜形,风头龙尾,栩栩如生”的艺术风格,兼具有“水石殊质,浑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笔”的优点。

  下午1:40许,列车到达玉屏站。

  大约2时许,我们来不及吃上午饭,便又踏上了去水尾镇的面包车。

  在车上,我们认识了一位姓邓的大姐,大姐是开药铺的,她问我们去哪。我们说去马家寨采访陈圆圆墓的。她说她家在张家湾,要经过马家寨,我们可以与她一道。我们谢过她后,又忙不迭地问现在离水尾镇还有多远,一方面因为自早上六点起床后至今仍滴米未进,肚子早就饿得咕咕的叫起来了,另一方面是想早点采访回来后希冀能赶上回贵阳的列车,因为身上所带的“银两”已然不够了。

  到了水尾镇后,才知道那天正逢赶集。乡场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大姐得知我们尚未吃饭后,就带着我们满街的找饭馆。可找了大半天,大多饭馆早已卖完饭菜,大姐只得带着我们又朝着街的尽头处寻去。

  在快要走到了街的尽头处时,大姐终于帮我们寻着了饭馆,我们各自要了一碗米粉。

  米粉很快就端上来了,上面搁着几颗猪腿肉和折耳根。来不及细想,我们很快就将米粉狂吞了下去,肚子稍微好了些,那种饥饿的感觉正开始慢慢的退去。我抬头向外无意间望去的时候,发现邓姐与老板娘一合即分后又朝门外走去。朋友起身准备付钱时,老板娘说大姐已经付过了。我们要求老板娘将钱退还给大姐,我们自己付,可大姐却硬是不让。

  为了感激大姐,我从背包里取出一本《风景名胜》杂志送给大姐,并让朋友和她合影以作个留念。
 
                                    陈圆圆墓


  马家寨。

  下了车,我们就看见路旁立着一块黑色的石碑,上书:陈圆圆墓。碑后的碑文是关于陈圆圆墓的说明,说明中除了谈到陈氏墓的所处的经纬度外,还谈到《贵州文史丛刊》、《北京晚报》、《中国旅游》、《奥秘》等报刊曾刊文报道过马家寨的陈圆圆墓,并且还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冯其庸,澳大利亚教育家扎布尔等国际知名人士也曾来此进行过实地考察。

  路旁的大树下,有一位年轻的女人正坐在下面纳凉。

  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她立马就让她的儿子给我们带路。

  狮子山上,数垒坟茔由下至上的散落着。

  陈圆圆墓。

  墓前有两块墓碑,一块大的,一块小的。大的是20世纪八十年代所立的,小的高约0.7米,宽0.5米,立于皇清雍正六年,很不起眼,就简简单单的一块石板,没有楹柱,经年的风雨侵蚀,碑文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了,隐约可看见这样的字样: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立。

  马宝墓。

  马宝墓位于马家寨的左侧,与陈圆圆墓之间就隔着马家寨,属于另外一个墓群。建于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初六日。碑文:清故上寿先考明公号公玉老大人之墓。楹联为:重垒土莹人祖即己祖,复修石台若翁如吾翁。

  吴启华墓。

  碑文:清故二世祖考功讳启华老大人墓。楹联为:隐姓于斯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衍百年簸裘。

  在陈圆圆和马宝的墓碑上有“吴门聂氏之墓位席”、“若翁如吾翁,人祖即己祖”这么两句碑文很是让人难以理解。

  还有,既然是吴三桂的后代,那么这村落又为什么叫做马家寨呢?

  难道这其中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吗?

  对此,吴三桂的12世孙吴氏秘传人小学教师吴伦江道出了其中的隐情。

  “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中的聂氏实际上就是陈圆圆。“先妣”,指陈圆圆是受之无愧的第一世祖:“吴门”,暗指陈圆圆是苏州人氏,明指陈是吴家人氏:“聂”,双耳代表邢,陈两姓。陈氏原本姓邢,后因故而改为陈姓。两姓均是包耳旁部首:“位席”,“位”特指王侯将相之位,“席”,大也,可认为是陈圆圆曾当过王妃的暗释。把这十一字意思连贯起来,就是“苏州陈圆圆王妃之墓”。

  十一字的碑文,却暗含着如此不可小觑的玄机,决非常人所能想到的。

  “若翁如吾翁,人祖即吾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吴三桂的后裔一直把马宝当作自己的祖先来祭祀和敬奉。

  马宝墓的碑文上并没有马宝的姓名,又如何知道里面埋的就是马宝呢?

  有关人士结合吴氏秘传进行了分析,之所以称其为“明公”,那是因为马宝当年是吴三桂的骁将,并为吴出谋划策,披坚执锐,屡立战功,在三桂败亡后,又忠诚地护卫陈圆圆、吴启华潜隐于思州的马家寨,随后又拥立吴世藩三年,于吴家有大恩大德。故吴家遂把马宝比作日月之明,贵同王公。用“明公”称颂马宝,又可为马宝隐姓埋名,避免灾祸。另外,“公玉”二字中的“玉”一方面即指王,另一方面是古体“宝”字,下半截的“贝”字即玉,“玉”与古体“宝”字同。这种借喻隐讳法,不仅外界人不了解,就是吴氏家族内部的绝大多数人也不甚了解,惟有每一代的秘传人方能知晓。

  马家寨虽然全都姓吴,却叫做马家寨,这与中国农村普遍以居民占大多数的人的姓氏来命名村寨的习俗不尽相同。比如张家寨、李家村,王庄等。据吴氏后人介绍说,那是为了纪念马宝的大恩大德。

  吴启华墓的碑文和碑联就已经很明显的点明其身份,并暗示了吴氏曾经的不平凡身世和归隐于此的目的了。

  据说,吴门后代曾经有两件遗物。一为大刀两把,各重48公斤和40公斤,文革时期破“四旧”时被当做费铁卖掉;一为皇伞一顶,也被后人改做被面用了。

  这未免是一大遗憾!

  在马家寨吴氏的两大墓群中,绝大多数墓碑的楹柱上都镌刻着近乎相同,但又与贵州其他民族墓碑上所不同的图形。那些图形的内容有高贵典雅的的兰花、;带有书香之气的文案、玉笛、琵琶;沙场杀气的剑戟、刀斧……这好象是意味着吴氏家族的身世和经历一般,男人是征战沙场的骁勇战将,女人是名胜江南的一代名婉。琵琶与剑戟,阳刚与柔婉,这样的结合似乎就是中国人历来所公认的最完美的结合。阳刚需要柔婉的抚慰,柔婉需要阳刚作坚实的依靠。当初吴三桂与陈圆圆的互相企慕或许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当然,仅以此例是不具有说服力的。但是,试想中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个英雄与美人完美结合的佳话!

  由于时间的紧迫,我们未能去陈圆圆出家的天岗寺和平西庵看看。在天快黑下来的时候,我们搭了一辆马家寨一带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拖拉机赶到水尾镇,随后又乘面包车回到了玉屏县城,并准备着下一站的采访工作。  

 

                               陈圆圆魂归古思州


    陈政

    近年来,不知是为开发旅游资源或者是附庸风雅之故,海内外不时有人撰文涉及绝代佳人陈圆圆的归宿问题,说法颇多。


  一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姚雪垠先生在《甲申传信录》中,断定陈圆圆已死在宁远(今辽宁兴城)。既然正史记述陈圆圆当了农民起义军的俘虏,吴伟业的《圆圆曲》中又叙述了吴三桂从1644年复得圆圆,到1656年征讨川、陕,1658年率军入滇,圆圆都随身不离,那么,死于宁远之说有待查考;二是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第22回“蓄逆谋滇中生变,撤藩镇朝右用兵”描述陈圆圆得知吴三桂争帝称王,“没甚趣味,并无可挽回,向吴三桂求一僻室静居,作为净修的居室。一住数年,三桂也不去缠扰,别选美人,充了下陈。圆圆毕竟有福,到三桂将败时,一病身逝,三桂命葬在商山寺旁。绝代尤物,倒安安稳稳的与世长辞了。”(《清史演义》蔡东藩著,上海文化出版社,第177—178页)此即葬于昆明之说。三是葬苏州、上海、衡阳之说,甚至东渡日本之说,目前还没有其可靠依据佐证,史家不取。对于昆明之说,因陈圆圆长期生活在昆明,留下遗迹、遗物多并不足为奇,但也不足以定论其死在昆明。近年来已确定陈圆圆墓为一座衣冠冢,并非真墓。这就留给后人许多思考。


  圆圆何处埋艳骨,贵州岑巩马家寨会不会是这位一代佳人的归宿之地,带着这一浓厚的兴趣,笔者近年来查阅贵州近代史和地方史志资料,结合一些学者、史家的研究成果,并到岑巩县进行实地考察,现谨将一己之见抛砖引玉,请史家、学者、读者斧正。


  陈圆圆何许人,使一代名将吴三桂如此钟爱呢?


  历史的镜头聚焦到明末清初: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七日,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在洪承畴的劝说下,开关降清,并联清进攻李自成,追杀将兵死者无数,尸积成山。有史学家究其缘由,即是吴三桂的爱姬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掠去。从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演绎了清兵入关建立大清王朝200多年历史,一次声势浩大的明末农民起义的悲壮失败。吴三桂亦落得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罪名。据有关史料记载,陈圆圆,姓陈名沅,字畹芬,能诗善画,又善弹琴,因战乱流落街头,鬻为玉峰歌伎,艳帜高张,缠头价重。一日,陈沅艳名被崇祯宠妃父亲田畹所闻,便千金购艳,充入下陈,遂改名圆圆。后来,经过接触交往,吴三桂便劫娶了圆圆。骚人墨客对其爱情故事咏曰:“家本苏姑浣花里,圆圆小字娇多绮。相见初识田宛家,候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权将军油壁车。”(清•吴伟业《圆圆曲》,这就是有名的流传数百年的《圆圆曲》。吴伟业(1609—1672年),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官至左庶吉士,少詹事,为清初著名诗人。与吴三桂、陈圆圆是同时代人,比吴三桂早生3年,比陈圆圆早生14年,死于吴和陈之先。《圆圆曲》是他的名篇,也可以说是陈圆圆身世的实录。


  这样一位处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乱世佳人,晚年飘泊何方?香魂归葬何处?史无记述,数百年来,引起无数明清史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和世人的揣测。不少中外学者为寻找陈圆圆晚年踪迹作了许多努力终无结果,这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思州府,唐武德元年(618年)置,领二县,民国10年改为岑巩县,现属贵州省黔东南州所辖。因氵舞阳河水路并古驿道,这里明清时期曾一度繁荣,《儒林外史》称之为歌舞地。思州马家寨就坐落在群山环抱,丘陵起伏,阡陌纵横,古木参天的风水之地,一条清清的溪水缓缓流淌,两岸景色迷人,马家寨隔河相望的鳌山上,便是唐朝天宝年间建造的鳌山寺,这里随处可见当年的文明遗迹。


  马家寨有170多户人家近1300人,全寨人均姓吴。一代有一个秘传人,自称是明末清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后裔。吴三桂(1612—1678年),明清之际高邮人,辽东(今辽宁辽阳)籍,乳名应隆,字长白,其父吴襄。武举出身,以父荫袭军官。明末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驻防山海关。李自成克北京,招他归降。他引清兵入关后,受封平西王。又为清兵先锋,镇压陕西、四川等地农民起义等。后又会同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地区,旋奉清政府之命镇守云南,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清圣祖为了加强统一,实行撤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举兵反清,自称周王。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改元“昭武”,不久病死。孙世藩继位,改元“洪化”,旋为清军所灭。王妃陈圆圆,吴氏一门均称为“始祖陈老太婆”,本姓邢,6岁丧母后便寄养于姨爹陈家,遂改名陈圆圆。为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吴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攻克北京曾被俘,吴三桂降清后清军攻陷北京,仍归吴三桂,从至云南,晚年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吴三桂举起反清大旗,号召四方,自封总理天下水陆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7年后称帝衡州。衡州位于南岳衡山南麓,是湖南仅次于长沙的名城,地处湘水与蒸水的汇合处,为两广之门户,扼水陆之要冲,物产富庶,民风纯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衡州城西门外蒸水之滨,有一块宽阔的荒地,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演武坪,这是当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时为演兵而开辟的,后来成为历代驻军的练兵场,比长沙南门外练兵场大得多。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三桂病逝,九月清军大军南下进剿,欲灭吴氏九族。陈圆圆遂携子吴启华、孙吴仕杰和随从等潜逃,在马宝的保护下,沿沅江、溯氵舞水支流龙鳌河而上,于思州府龙鳌河鳌山寺隐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风浪渐平,儿子吴启华下山在原始森林覆盖的狮子山秘密地定居下来。为了感激马宝对吴氏全族的恩泽和躲避清廷的搜捕,决定把定居的寨子命名为马家寨。


  陈圆圆隐居在鳌山寺不久,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十三日削发修道,出家天庵寺(距马家寨10余公里),其出家的原因尚无从考证,陈死后被其家人抬回马家寨葬于狮子山上。从远处眺望狮子山,的确像一尊蹲着咆吼的雄狮,一峰突兀如同狮头。陈圆圆的墓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封土堆已成阶梯式。墓门石碑一块,碑高0.7米,宽0.5米,阴镌刻: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启华、媳涂氏;孝孙男仕杰、杨氏;曾孙大经、绳;玄孙朝达、选、魁、政、玺、相、仪。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吉日。”吴氏后裔后来又按此碑的排列,在墓前立了一块大石牌,但旧碑仍立在墓旁,字迹和石质剥蚀纹理可见。因对外保密起见,墓志没有直书其名,请教其吴氏秘传人自称吴三桂12世孙的小学教师吴伦江和查阅有关资料,其翻译为:“故第一世祖母苏州人陈圆圆王妃之墓”。聂字写于无简化字的清雍正年间,无人能读,这是吴氏人自己创造在墓碑上的一个汉字,与后来简化字巧合;先妣,即是陈圆圆为当之无愧第一世祖的尊称;吴门,暗指陈圆圆是苏州人,对外曰吴家人氏;聂,即双耳代表邢、陈姓,两姓均有“阝”部首旁;位席,指陈圆圆身份是周昭武帝正妃之意。共11字暗藏玄机,妙不可言。


  吴三桂与陈圆圆大刀两把,皇伞一顶。大刀各重48公斤和40公斤,“文革”时破“四旧”被当作废铁卖掉;皇伞则改作被面用。同时,修有《家谱》将最先定居并练兵之地址改叫“襄子屋场”(吴三桂父亲叫吴襄)以作纪念。


  因护送吴三桂家人,三桂后裔非常尊敬和感激马宝,在陈圆圆墓地旁葬马宝,并镌刻:“重垒土茔人祖即己祖,复修石台若翁如吾翁。”墓前碑文是:“清故上寿先考明公号公玉老大人之墓。”增生吴勋荣、廪生吴勋宣兄弟重修。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初六日立。吴三桂后裔一直把马宝当作自己的祖先祭祀和敬奉。马宝长期跟随平西王吴三桂鞍前马后,死后葬于思州府,无疑这亦是陈圆圆晚年隐居思州府的一个佐证。从吴启华墓联亦可见吴氏过去不平凡的身世:“隐姓于斯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衍百年箕裘”。陈圆圆墓、马宝和直书其名的吴启华墓及大刀、皇伞,这些说明马家寨吴门氏肯定秘藏着一段辛酸、无可奈何而又不可告人的历史。岑巩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3月将陈圆圆墓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撰写了581字的《陈圆圆墓说明》,该墓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何处埋艳骨

    2003年7月14日 09:54

    正因为陈圆圆是怎么死的至今没有搞清楚,所以陈圆圆死后究竟葬在何处,一直也是个谜。


    其实和陈圆圆这个名字联在一起的,还有好多谜。比如关于她出生于哪一年,就有从1621到1627年多种说法。比如陈圆圆出家,究竟是当了尼姑还是做了道士,也是众说不一。比如选陈圆圆进北京城的外戚,到底是周后家的周奎,还是田妃家的田畹(田宏遇),也是各种人按照自己的理解下结论,各说各的一套,各编各的戏文和故事。


故而,多少年来,陈圆圆死后艳骨葬于何处,同样也有多个版本。


    一个版本说葬于四川的峨眉山,峨眉山确是一座名山,陈圆圆也曾去过,可山上根本没有陈圆圆的墓。


    另一个版本说陈圆圆死后叶落归根,葬在她的故乡江苏武进市。只是在武进,人们发现只有后世人为她建造的“圆圆庵”,也不见有墓。顺便说一句,关于她的出生地,曾经提及她出生于昆山、苏州、常州说,其实皆因苏州、昆山离常州较近造成的错觉。而今天的武进市,过去的武进县,就紧挨着常州市郊。改革开放以后,武进撤县建市,市区和常州市连在一起,分不清了。故而,现在基本认定陈圆圆系常州武进奔牛里人。简称常州人,是不会错的。家乡人说陈圆圆的墓在他们那里,情有可愿,可惜也不是真的。


    第三个版本就是我小时候听说的,陈圆圆葬于松江。很多人觉得松江就是上海的一个县(区),笼而统之地说成上海。我还读过一个陈圆圆传记,说陈圆圆在戏班学艺初成时,曾被抢到上海华山路总兵家中云云……那简直就是胡言乱语了。要知道,十七世纪的上海,除了老城厢里设有县衙,哪来的华山路上海总兵府。


    陈圆圆的葬地传得最多一个版本,是葬于春城昆明。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地方,也有三处:其一在商山寺旁。其二在昙花庵侧的归化寺后面,1937年6月10日,美国女作家温赛德到昆明考察,看到归化寺一处寂静的荒丘后,认定是陈圆圆的真墓,感慨万千,欣喜至极,当即捐款重修。也增加归化寺说的传播色彩。其三就是昆明人说得很多的莲花池畔。今天的莲花池(在云南民族学院内)有陈圆圆的衣冠冢。但衣冠冢终归只是衣冠冢,它寄托了人们良好追念的愿望,仍不是真正的墓地。由于史料的缺失和没有陈圆圆的墓葬的文字记载,中外文史工作者长期来为探寻这位一代尤物的踪迹和魂归之处,作了许许多多努力,其结果仍是“茫茫一片都不见”,陈圆圆似流星一般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正是因为以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形持续了相当久,始终没个定论,所以当八十年代初传出陈圆圆的墓址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被发现,马上就引起了关注和轰动。先是在当地议论,继而传到省城贵阳,又由贵阳通过媒体传到全国,引得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作家教授、文人雅士们纷纷顾不得路途的遥远,都往岑巩跑。


    那么,这件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好好的一块墓碑,不立在坟前,而深埋在土里,和吴家坟山周围的一百七八十座墓浑然不同,这一反常现象本身,就令人感觉奇怪。


  而好不容易将墓碑挖出来了,碑上刻的又不是陈圆圆,而是吴门聂氏。


  尤其是这个"聂"字相当怪。 的简体字写成"聂"。而二百几十年前,根本还没简体字这一说法。又作何解。


  马家寨的后人是这么说的,这正是吴家口传秘授的要点之一。在清廷追杀吴氏家人的恐怖中,碑刻好以后还是怕有人会破解,故而埋于地下。贵州山乡的碑石凿刻了字迹,深埋地下也不会浸蚀,这是我在插队期间就知道的常识。上个月贵州遵义为纪念沙滩文化,让我写了一副对联。将对联刻凿到厚实的青岗石上去的石匠告诉我:"今天盖起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只能管到一二百年,就要坍塌破损。但刻到石碑上头的字,三五百年都不会变。"二百几十年前"聂"字并没简化,不能把那时的"聂"当成""姓来解,只能作双耳解。陈圆圆本姓邢,后因家贫跟了养娘改姓陈,二姓都有耳朵旁,故曰:双耳。至于聂氏之前的"吴门"二字,既点明了陈圆圆嫁与吴氏家族,又说明了陈圆圆来自苏州,成名于苏州。很多文章说陈圆圆是苏州人,皆是因为这一原因。恰恰就把她原出生地常州而忽略了。


  也有一种说法,在古时关山阻隔交通不便的西南山区的人们看来,江南苏锡常一带,古来就有东吴一说。是苏州也好,武进也好,常州也好,统称吴门没错。至于墓碑上最后出现"位席"二字,实为罕见。不但吴家坟山的其他碑上没有这种称呼,就是贵州其他地方的坟山古碑,也没这一写法。岑巩当地文人认为,这"位席"指的是正妃之意;这种解释马上遭到人质疑。说陈圆圆只是吴三桂的一个妾,从未做过正宫娘娘。贵州省里的学者认为,这位席二字,无非是表示其地位尊崇而已,并非专门指名就是皇后。我倒觉得,吴三桂虽有妻妾无数,但后世的人们记得住名字的,只有陈圆圆一个。于吴三桂死后五十年刻下这块墓碑的吴氏后人,把陈圆圆视为吴三桂的妻,也属情理之中。


  在陈圆圆墓旁的狮子山吴家坟场,还有两座墓,也是秘授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座墓是吴三桂之子吴启华之墓。刻的是"清故二世祖考吴公讳启华老大人之墓"。另一座是"清故上寿先考明公号公玉老大人之墓。"这是保护陈圆圆和吴启华等到龙鳌里来隐居的吴三桂手下大将马宝墓。说的似铁板上的钉钉,实打实,像真的一样。


  不料这一说法,于1984年公之于众后,顿时遭来一连串的反驳。理由是,史料明记,吴三桂的儿子是吴应熊、吴应琪,属"应"字辈,哪来的"启"字辈。吴三桂的大将马宝,在清军攻破昆明时投降,后给献俘押至北京被杀。皇室及史籍中均有记载,他怎么可能护送陈圆圆来到龙鳌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上很多事情迷雾重重,有时会越说越不清楚。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规范化管理图说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