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掌坳,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村寨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9-06-16 00:43:2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掌坳苗寨坐落于黔东南州雷山县腹地,距县城7.5公里,炉榕公路过境,全村120余户600余人均为苗族,99%村民为吴姓,2013年掌坳苗寨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里有淳朴的民风民俗、原始的自然风貌、多姿多彩的苗族铜鼓舞,2006年“掌坳铜鼓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铜鼓舞发源地”之称。

  掌坳苗寨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始建之初这里满山遍布八月竹,而且常有猛兽出没,给居住、生活、繁衍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但掌坳先民不畏艰险、劈山修路、开垦田土、筑建木楼,终于掌坳有了最初的村寨面貌。为纪念和传颂全村人民的劳动历程便将村名定为掌坳,掌坳在苗语中则意为“生长八月竹的地方”。

  进入村子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的苗族风雨桥,苗族风雨桥亦称花桥、福桥,是侗、苗民族的一种交通风俗,是杆栏式建筑的发展及延伸,也是侗、苗民族人民引以自豪的一项建筑物。

  穿过风雨桥如有初入桃花源的感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所述景象正是掌坳苗寨的生动写照。两条潺潺的溪流环绕在村寨周围,葱郁的林木点缀着苗寨的生活,巍峨的高山如卫兵般世代守护着这里的子子孙孙,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建筑群见证了掌坳苗寨历史的印记。据当地村民介绍掌坳苗寨的房屋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吊脚楼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掌坳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每逢吃新、苗年、鼓藏等佳节或是重大祭祀活动,无论是谁,只要经过掌坳必定有人邀您进门,美食佳酿纷纷摆上。

  掌坳村民不仅热情好客更是能歌善舞,自古以来就有“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之说,“掌坳铜鼓舞”更是久负盛名。掌坳铜鼓舞是一种群体性民间舞蹈,舞步有10余种50多个动作,其动作主要是来源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和对动物态动作的模拟,如“骑马”“赶鸭”“捕鱼”“捞虾”等,舞步豪放激越、刚柔相济、跳转结合,舞蹈幅度大、难度高,时而如蜻蜓点水、时而如猛虎下山。铜鼓舞风格古朴、奔放热烈,男子舞步强悍、豪迈,女子则轻曼、明练,不得不让人拍手称绝。跳铜鼓舞已成为这里的风俗,无论青年男女还是老幼妇孺,都能随着乐曲,舞之蹈之。

  掌坳,一个山川河流美如画卷的村寨,一个多情的地方,一个等待探索的秘境,一个让您流连忘返的乡土。(吴奇)

责任编辑:蔡江兰【收藏】
上一篇:雷山县多部门联合开展扫黑除恶法律讲座、安全生产进社区活动
下一篇:雷山县陡寨村抓实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美丽新村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