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临水,湖岸线的两边一静一动。静的是窗外的景致,一推开中式栅格小窗,原本被切割成好几幅的拼贴画就连成了秀美的山水图,画的中央是湖对岸绿树覆满的山。山不算高,沿湖绵延开去,留出画卷上下给蓝天碧波。吊桥从树丛伸出来,通往小窗所在的此岸。
动的是酒店大门外的世界,芦笙从街的这一头吹到另一头,短裙苗族姑娘就地起舞,头上、身上的银饰叮叮当当。这些载歌载舞的苗人来自小镇周围的各个苗寨,在小镇商管的鼓励下参与到小镇的常态化演艺中,踩鼓舞、锦鸡舞、拦门酒、鼓楼情歌成了小镇与游客互动的亮点。
丹寨万达小镇在苗侗美食、古镇阁楼之外有更打动我的元素——一抹真真切切的人情味。
01 苗侗非遗掘真味
黔东南几乎没有平地,一眼望去,天际线都是由层层叠叠的山构成的,大大小小的苗乡侗寨就在这无穷无尽的群山深处。在多山地梯田的苗疆腹地丹寨县,建筑往往依山就势。丹寨万达小镇沿湖水平展开,有和苗寨里一样的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青石板路与木楼、木楼与绿地、绿地与湖岸,几乎是等高线式的排布,俨然人文建筑版的“梯田”。
铺着古朴青石板路的商业步行街,从南到北被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和苗街。在内街看不出苗家吊脚楼的形态,非得顺阶而下,到了湖边,才能看到结合吊脚楼的吊层设计成的酒吧街。单是一间间沿街店铺一溜儿排开未免有些沉闷,分布在3段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院穿插其中,结合鸟笼、蜡染、造纸3个主题,开敞布局,与周边的店铺形成差异。
4个广场则是乐章始末的顿点:自尤公广场始,威严的乌桐色牛头、木雕的云纹、太阳似的苗族铺装,将蚩尤传说和农耕民族的过往娓娓道来;苗年广场承载着一场场载歌载舞的盛会,象征的是苗人在冬月间共庆民族节日——苗年;鼓楼广场中央的建筑大有来头,集楼、阁、亭于一体,六檐六角,形似杉树,榫卯结构不费一钉一铆,“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矣”,是侗族村寨或族姓的标志;另一端的锦鸡广场更具丹寨特色,到了晚上,点起篝火,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们按着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酷似锦鸡行乐觅食。
丹寨三日,我在这条街上反复走了许多遍。斗牛场上飞扬的尘土、斗鸡场上“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的厮杀,这些古人神秘的消遣娱乐仍流行于苗乡,万达小镇将此呈现在游客眼前,与城市和现代文明碰撞出惊奇的火花。
最深刻的印象则留在非遗小院。古法造纸小院是孩子们的最爱,拿一把16开大小的木框,往构树皮压好的纸浆池里一兜,拣几枚干花草拼出图案,再浇上一层薄薄的纸浆,晒干后就是花草纸,挂墙上、做灯罩、当壁纸。
在欧报浪蜡染馆,我找到43岁的苗族妇女杨而报浪拜师学艺。白布上流畅的铅笔线条勾勒出凤凰的姿态,是杨而报浪攒了31年的功底,“小时候没有纸,就拈根针在沙地里画,纹样都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12岁时,她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自己纺线织布,既是为了家用,也是给自己做一套盛装,“蜡染是苗族姑娘必会的手艺,手艺不好是嫁不出去的。”杨而报浪边说,边用两三片斧形铜片组成的小刀蘸着电炖盅里的蜡,继续勾勒。
杨而报浪曾前往广东打工,几年前回到家乡,和几个小姐妹成立了蜡染合作社,但经营得十分勉强。直到听说万达要在丹寨打造一个小镇,她在小镇里创建了蜡染体验馆,生意有了大起色。“一楼用来卖成品、做展示,二楼专门用来体验,常常有旅行团预定。”在这间能容纳70名体验者的场地,人手一支铅笔、橡皮,一盅蜡、一把刀,就能创造出关于这项非遗艺术的独特记忆。
杨而报浪示范染指、烧煮,漂洗的过程,每一个步骤,手指都不可避免地与染料接触,她的指甲里透着洗不掉的蓝,那是日复一日辛勤劳动留下的痕迹。
蜡染馆里的杨而报浪
像杨而报浪这样依托万达小镇脱贫致富的手艺人,在丹寨还有很多,他们的作品带着一方乡土独有的清新特别,每一个店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刻意的复制品,有的是自己的品牌,诉说着丹寨的人情冷暖和风土真味。
02 小镇文化焕真情
丹寨万达小镇的每一项非遗体验都能在周边村镇找到出处,寻根溯源又是另一种滋味。古法造纸是距丹寨县城40分钟车程的石桥镇的文化结晶,其工艺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1500米深的洞口设有古法造纸工坊,穿洞幽深,石笋、石花恣意生长,千余年来,代代石桥人都守在这光与暗之间辛勤劳作。工匠告诉我们,做纸浆的水就来自洞中,水质为弱碱性,未经污染,对纸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万达小镇附近的“穿洞”造纸
年过半百的国家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出生于造纸世家,谈到石桥的纸,他眉眼间是掩盖不住的骄傲。“这3种纸,有银行用来捆钞票的,有用来封酒坛的,有用来修复文物古籍的。”最贵的文物修复纸,整个过程要经过构树削皮、浆灰、煮料、漂洗、抄纸、压纸、晒纸等10多个步骤,120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纸张薄如蝉翼。
如今,石桥镇的古法造纸远销国外,每年销量高达500多万,参加合作社的88名匠人拿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靠着这门技术,他们每个月平均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石桥古纸名气响了,镇上顺势打造了纸街,游客能在丹寨万达小镇体验,摄影爱好者、美院学生也纷至沓来。
在10分钟车程外的卡拉村,万达小镇辐射效应更为明显。卡拉的村民用双手编织出了丹寨街头无所不在的文化元素——鸟笼。卡拉是中国的“鸟笼之乡”, 1995年成立的鸟笼协会,改变了救济村的命运。“鸟笼协会统一采购原材料,按订单档次派给手艺等级不同的编织者在家生产,再由协会统一售卖。”村支书王玉和胆子大、脑筋活,从最初坐着中巴车把卡拉的鸟笼销往都匀,到现在结合电商、代理商,销往全国甚至日本、东南亚。
卡拉村做鸟笼致富
2016年,万达小镇将落地丹寨的消息刚一传来,王玉和又有了新想法:发展农家乐,做非遗体验。如今,卡拉村有120户人做鸟笼,农家乐开了20多家,还建了特色民宿,全村全年可创收800多万元;非遗体验鸟笼制作项目也愈加受到游客青睐,一年能为村里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万达小镇开起来后,村民在小镇里开了鸟笼体验馆的分店。很多游客在小镇看了鸟笼,看了斗鸡,就想顺路来卡拉逛一逛,尝尝斗鸡肉。”王玉和告诉我们,今年夏天,好几百个学生来到卡拉村做鸟笼,这项技艺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他从心底感到高兴。
在扶贫茶园中,茶农告诉我,丹寨过去种过茶叶,但效益不好,茶园渐渐荒废。丹寨的茶叶品质好,富含硒锌,只是缺少品牌。万达企业文化中心联合丹寨万达小镇第13任轮值镇长刘殿兴打造了扶贫茶园的模式:参与者每年出资4900元在丹寨认领一亩茶园,一方面打响了丹寨品牌,另一方面,以创造劳动岗位的方式进行扶贫,茶农可以得到茶园的土地流转费和劳务费两笔收入。
“对在外务工过的人来说,收入相差不大,但可以照顾家人;还有些人因残疾、年迈,原本很多工作做不了,但在茶园除草、浇水总是可以的。”
03 万达扶贫见真心
在丹寨扶贫,让董事长王健林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万达集团获得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奖,可其中的艰辛,只有亲历的人最了解。2014年,万达集团初步确定在丹寨县进行扶贫时,反复论证过农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可行性后,最终敲定以发展旅游业为核心、带动周边产业的“组合拳”方案。
短期扶贫解近渴,万达集团设立5亿元的丹寨扶贫专项基金,根据县政府提供的名单,按比例分期发给每一个贫困户。中期扶贫则通过建丹寨万达小镇来完成。
3年过去,小镇商管团队经历过调整、换血、与苗族文化习俗的磨合。最初按照万达金街模式招商,缺了地气,全盘推翻后,重新招兵买马。新的思路是优化商户的经营和管理。“5万平方的建筑,339个店铺,212个品牌,我们每个月都进行优化调整。到目前为止,小镇每个季度的调商率都控制在5%以内。毕竟是扶贫项目,商户生意不好,就要一对一扶持。”
据小镇商管副总经理李文介绍,运营部门和市场部门总共近30人为200多个商户服务。一旦商户经营困难,运营团队就会协助诊断问题,提出针对商品设计工艺、食品口味、价格等调整方案。“马尾绣做成杯垫卖七八十块,消费者不见得买单。但若做成衣服,消费者会愿意购买,把文化穿在身上。”万达还策划了研学项目,和旅行社合作,策划“万人长桌宴”、“万达好声音”等活动,拉动小镇商业发展。
小镇开业第一年,游客数量就达到了2016年丹寨全县游客数量的6倍,如今旅游业在丹寨县生产总值占比已超过20%。超过1000个贫困户得以就业,实现了家庭脱贫。“按照国家现行标准,今年丹寨就能全县脱贫摘帽,到2020年,争取和全国同步小康。”丹寨县副县长李白说。
万达的到来,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用它的速度感染着丹寨人,他们看到小镇在一年间从无到有,工作、创业的激情都被带动起来。“丹寨人发现,原来我们的锦鸡舞、芦笙这么受欢迎,我们的蜡染有这么多人喜欢,对苗侗文化更有自信了。现在每一个丹寨人都是发自内心地觉得,家乡真好!”李白说。
游客爱丹寨的民族特色,丹寨的纯粹也引来了世界的真。万达小镇向全球招募轮值镇长,首任镇长李爽将小镇的美食拍成了节目;第2任镇长袁卫东把他执导的喜剧电影《父子雄兵》点映搬到小镇;第46任轮值镇长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带着绣娘们策划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苗族婚礼国际T台秀”。迄今,小镇已有63任镇长接连到任,每一任都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将丹寨万达小镇带往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万达集团投入了8亿,在400亩土地上建起如今我们看到的万达小镇一期。据悉,明年呈现的二期面积将是一期的4倍,以现有的文化旅游商业街为中轴线,在东湖对岸打造康养休闲度假的静态功能区。而新建水上游乐项目、高空秋千、玻璃廊桥、温泉酒店将更好地留住游客。
万达小镇附近神秘的汞矿遗址
李白讲到,近年来丹寨县着力提升龙泉山、蚩尤文化城等小镇周边的景区景点,文农旅“三位一体”,拉长旅游产业链。丹寨县旅游集散中心已在小镇动工,待明年投入运营后,贵阳市区、机场、凯里、都匀、荔波、西江,都将能看到开往丹寨万达小镇的直通车。届时,被誉为“系在山间的苗家腰带”的高要梯田,藏在大山深处、一度为丹寨带来繁荣的神秘汞矿遗址,或许会有更多外来客发现它们的美。(杨力尉 )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