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迷失方向时,去找她吧!著名女作家虹影如此点评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8-05-29 14:26: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出版过《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等小说,作品被翻译成32种语言,畅销全球,她就是著名女作家虹影。还记得吗?4月份,虹影到丹寨万达小镇当32任“轮值镇长”。

  丹寨的山水、非遗和民风,让虹影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篇细腻感人的游记,是她送给小镇的礼物,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刊登了,因为,这位作家镇长笔下的丹寨,魅力难以抗拒。

  今年春天,我带十岁的女儿到万达扶贫的丹寨小镇,当五天公益镇长。这个秋天她会去英国读寄宿女校,之前她去过国外众多地方,也去过非洲,但在中国,皆是去大城市,尚未去过像丹寨这样的穷乡僻壤。

  一上飞机我便对她讲,在邻近我家乡重庆的黔之东南的丹寨,住着苗族、侗族和水族等多个民族,拥有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原生态的寨落外,还有蜡染、古法造纸、鸟笼文化和芦笙祭祀乐舞,我们去那儿,正巧可看到几百年前的锦鸡舞。

  这一切对她来说,完全是一个新奇的世界。

  她睁着大眼睛,充满好奇,其实,我也一样。

虹影接过“轮值镇长”聘书
 

1、走在小镇,非遗随处可见

  我们到达贵阳机场是中午,这儿气温比北京温暖,穿一件T恤正好。坐车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到达丹寨万达小镇,下榻锦华温泉酒店。

俯瞰丹寨万达小镇

  这个酒店的设计结合苗寨风格,大堂装饰大方而讲究,房间小巧干净,挂有苗家绣片扁,除了冷暖空调,还设有抽湿机。

  在云贵川生活过的人便清楚,当地空气潮湿,被子衣服家具都会沾浮湿气,有这个机器真是周道。

  整个小寨,许多地方皆和我的童年记忆接轨。除了这空气的潮湿外,丹寨人也爱辣椒和酸,他们说话跟我的家乡话相似,语气快而细,好听得像镀了一层光的鸟的歌唱。

  走在小镇上,非遗随处可见。蜡染小院里,收集了丹寨县城四面八方的蜡染精品,每一块布都不同,造型生动,活泼流畅,花鸟鱼虫的变异大胆,像童话,有好些故事要对你倾诉。

  这种古老染色术年代久远,苗人代代相传。蜡刀蘸熔蜡,布上绘花后,用蓝靛浸染,再去蜡,布上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自带褶皱,异常美丽,如同景德镇的青花、印度洋里的蓝珍珠,是我最喜爱的色泽。

  微风中飘动的布匹,院外传来的古乐,人影穿越其中,在那一瞬,我看见母亲,她身着蓝靛花衫在低头绘花,她的脸既不忧伤,也不快乐。我走近她,看到她仰视天井,皱眉思索,是我从未所见的模样。我伸手摸她,却是空的。

  她是光中的微尘,让我陷入这片更深的蓝中。

  我在这个蜡染小院,相遇了从前的生活。去了另一个世界的母亲,竟然返回此地,难道不是奇迹?

  院子天井里正在展览一个西方人的摄影作品,他用镜头记录了丹寨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生存的困境。

  当我给女儿讲,贫困的丹寨人需要更多人来关爱时,她点点头。她买了好几样物品,问在这个小院里消费,是否也是一种支持?我点点头,但是告诉她,这么做,还远远不够。

  她听后,陷入思考。

  我们从那儿出来后,经过苗街文化广场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它有十三层高,近看远看都有一种威严,从前用于防范敌人,现为当地人社交之地,夏日乘凉,寒冬腊月设置火塘,围火唱歌弹奏。





  我们幸运地遇到了一场谈情说爱的歌舞表演,其中一个男青年没有女伴,他着急地用各种方式去抢别人的姑娘,成了众人嘻笑的对象。

2、古法造纸,匠心独运

  以树皮为精、构树叶为华,山泉为媒,手工制成——丹寨至今仍保留着这种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造纸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张古纸晾干需要多长时间?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踏入同条街上的古法造纸小院,里面有造纸工具,地上淌着水,随处可见一张张古纸成品。

  陪同参观的人告诉我们,如果天气不错,晒干一张纸,需要两个多小时。可惜没有更多的时间,不然真想与女儿一起体验做纸的乐趣。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手工制纸术,之后,我们专门造访了南皋乡石桥村。大岩脚岩壁前倾,溪流潺潺,四下通风,是造纸的天然场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黑瓦乌柱的老作坊,垂挂着几盏旧旧的红灯笼,那些朱漆大柱,掉色泛白,地面处处是苔藓野草。

  讲解的师傅告诉我们,这种天然造纸术从唐朝中期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每到开春,匠人们上山采集构树枝,明火烤后,待其冷却,剥除外皮制成构皮麻备用。小心地用河水浸泡、浆灰洗料,在崖下设槽抄纸。

  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漂洗、选料、碓料、打槽、抄纸、晒纸等数十道工序,一张纸才能诞生。

  手工花纸,是匠人们趁晨露未晞之时采来盛开的鲜花,直接放入纸浆模中,浇上纸浆,保留鲜花原始的色泽与形状,既自然,又有立体感。因为费时长,一个匠人一次只做十来张,极为宝贵,自然售价也不菲。

  南皋乡还有一个原生态的古寨,因形状像半边簸箕而得名。这儿居住着九十二户姓王的人家。寨前有一条河,近千年前先民们顺河而来此居住,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离开过。

  寨前有座风雨桥,可惜我们去时,只剩石桥而无木栏顶。这儿破旧到你无法想象的程度,却呈现出一派祥和安静,寨民的眼睛干净,没有城里人的狡猾和贪婪。


 

3、油纸伞,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我们回到万达小镇后,去了明记伞铺。店面很大,地上放着伞,屋顶挂着伞,这儿是伞的海洋。明记的纸伞用了桐油、石印,全是手绘。

  制作一把伞要100多道工序。根据伞的尺寸大小,做工不同,售价从几十到几百元人民币不等。在我的记忆里,这些油纸伞,都跟那蒙蒙细雨、亲切的乡音融合在一起。

  我不止一次在小说里写到油纸伞,举着油纸伞的女子,姣好的面容,带着丝丝忧愁,婀娜的身材,行走在拐来拐去的青石小街上,蓦地一回头,任何人一见,都会疯狂地爱上。

  母亲收有一把油纸伞,不知她当年遇见我的生父,是不是这样的情景?

  环视店里美丽的油纸伞,好多故事都在眼前转来倒去,令我眼花缭乱。半生虚度,未曾有机会一下子观赏到这么多古朴美丽的伞,甚至可以订制你心里的那一把,真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动。





  随后我们到了鸟笼小院。早听说苗族编制鸟笼有400多年历史,坚固耐用而不变形。在丹寨锦华酒店的墙上,便有这种编制艺术品,而在这小院,更是尽饱眼福。

  在丹寨县城东北,有个临水而居的苗家原生态村寨,叫做卡拉,当地一共114户人家,世代做鸟笼。

  他们选材讲究,至少三年以上的金竹、楠竹、水竹,以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竹节长度对应不同的部位,编出各式各样的鸟笼,每年有7000只销往外地,供不应求。

  这个寨子几乎没人外出打工,靠一只只精巧的鸟笼,他们的生活比别的寨子好过一些。

  卡拉鸟笼也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在清代中期,北京城里最流行两件东西,一是凯里的画眉,二是卡拉村的鸟笼,奇事是画眉会说卡拉村鸟笼的故事。当时的皇亲权贵们,用卡拉鸟笼养着凯里画眉,作为一种显摆。

  在万达小镇对面的山上,便有一个大鸟笼作为象征。我真心地为卡拉人击掌赞颂,他们靠自己的手艺生存,并给世上带来美好。

4、苗族锦鸡舞,个个是仙女

  在丹寨万达小镇住了五天,家家是美食,兴浓春和味之坊最佳。小镇广场每晚有篝火晚会,热闹而喜庆。可惜我们错过了看斗牛、斗鸟、斗鸡。

  每天我们都会在街上遇到苗寨侗族的巡演队,他们吹奏芦笙、跳舞。最为感叹的是看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锦鸡舞。苗族因崇拜锦鸡而得名,在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锦鸡舞,场面非常壮观,苗族姑娘在闪闪发亮的银饰装扮下,个个都是仙女。

 

 
 

5、丹寨有片扶贫茶园

  到达丹寨小镇当天,我们拜访了第十三届值班镇长刘殿兴。他是万达扶贫计划的响应者,致力于用茶产业扶贫。

  老刘专心地准备茶。他选了当地红茶,茶水入口,满口滋润,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喝着茶水,闲聊中得知,他是茶痴一个,走遍中国的几十座茶山,在拥有自己的茶山后,亲手种茶,制茶十年。

  他之前从事了二十几年的医药行业,便把制药的标准代入制茶业。他说,只为一杯干净的茶。

  干净的茶,这四个字,在我内心一震。

  五天后的早上,我带着女儿上了老刘的茶山,感受到他话语里的每个字。这个地方在他接手前是一片荒山,他不仅将荒山变成了茶山,还修建了道路,沿途种植了各类花树,他请每届扶贫小镇镇长都到茶山种茶树,并亲自为镇长种一棵果树纪念。

  他给我选的是丹桂(桂花树),还有桃树。他说开山时,因爱树成性,不忍断树于路中,只能利用晚上时间把树木移走,避免推土机碾压。

  在我与女儿采茶种茶期间,有十来个茶农背着竹篓在采茶,还有几个茶农在修上山的路。眼前这一片片茶山,让我看到了希望。老刘的存在,便是证明。


 

6、小镇就是一只欲飞的凤凰

  我在丹寨当镇长那天,穿上马鞭绣,戴上苗家银器头饰。苗家母亲爱女心切,绣给女儿的一件出嫁衣裳,会绣好几年。我看着镜子里那个苗家女子模样的自己,莫非前世我便是一个丹寨人?




  听着身上银饰叮当响的声音,我穿越整条小镇,一直走过吊桥,走到湖边那个世界上直径最大的水车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小镇。

  整个东湖,是一面天然的镜子,如果航拍,古朴的万达小镇就是一只欲飞的凤凰,透着迷人的魅力。

  天上的晚霞灿烂辉煌,湖水里有好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女子的倒影,我和她们交谈,那些沉睡的灵魂真的好孤独。

  我十八岁离家出走,有十年时间在全国各地行走,读人间这本书。曾在欧洲流寓十多年,体会西方文明的渊源、资本主义的繁荣与衰落,在小说里探讨中西文化之异。

  回看自己走过的路,坦率地说,我经常迷失,很多时候找不到自己。返回中国居住,我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却还是困惑。

  这次我来丹寨,见识了企业扶贫的样板,了解了贫穷的原由和改变的可能性。贫困不可怕,怕的是精神贫穷,那些处于弱势的群体和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我女儿正在用画笔感受这个地方。她用单色单线画对岸的鼓楼。在这儿五天,她的画里有了以前不曾有的成分。



虹影女儿的画作

  每个人观察世界的方式难免带着个人的偏见和习惯,我希望自己看丹寨与他人不同,从这片地方,再次折射到我成长的重庆——长江南岸那片贫民窟。我无法带女儿回到那里,那里变得陌生,全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但带她到丹寨,确实有了意义。

  我一个人思考的方式,难以改变世界的格局。如果多一个人,再多一个人,因我而改变,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可以改变一点呢?

  去丹寨吧,你会和以前的你不同。起码我寻到了内在的自我,在迷失方向时,我知道从那儿出发,将抵达何方。(虹影)

责任编辑:杨秀先【收藏】
上一篇:喝茶就是扶贫!中国首个扶贫茶园诞生
下一篇:他被称为肖像外交家!文化圈的大咖袁熙坤来啦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