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天柱县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因城郊“石柱擎天”胜景而得名,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它积淀了光辉灿烂的苗侗文化,让天柱的旅游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天柱县不断完善城市和旅游景区景点功能,加大对文化旅游的创意策划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四十八寨歌节”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渡马乡、竹林乡分别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贵州省侗族戏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门塘家祠建筑、老海月牙镗等被列为省级非遗物质文化,县城三星岩、石柱岩、邦洞金山溶洞、坪地石更溶洞群、金凤山“乾隆题诗”、九龙山农民起义遗址、高酿黄哨山白云书院、硝洞风雨桥等丰富的地质奇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被誉为人类心灵栖息的故乡,养生健康的天堂。
强化历史文物的管理与保护
悠久的历史为天柱积淀了丰厚的苗侗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天柱苗侗民俗文化、考古文化、木商文化、宗祠文化、宗教文化、奇石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等绚丽多姿的自然资源为天柱旅游业蕴藏了厚重的内涵。旅游传播文化,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使得天柱的旅游充满了勃勃生机。近年来,天柱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九龙山农民起义遗址、三门塘古建筑群、北伐名将王天培故居、金凤山寺、抱塘古建筑群、远口吴氏总祠等名胜古迹实施管理保护,相关部门对四十八寨歌节、北侗酒歌、板凳龙、阳戏等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天柱的旅游品位和形象。
注重传承文化的打造与包装
旅游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生命力,更缺乏游客的青睐。天柱县在朗江与鉴江交汇之三星岩坡上,把已经消失的 “文昌阁”、“文笔”二塔、凤山书院、紫云庵等,集中恢复重建。修建了以文昌阁为标志,凤山书院为核心,辅之“孔子广场”为教化之所在的儒家文化区;以“紫云奄”为标志,以观音殿为核心,为忏悔、洗心革面之场所的佛教文化区;以五星级宾馆为标志,以民族文化特色产品一条街为核心,辅之水上娱乐休闲之去处的民族文化休闲区。对金凤山寺、渡马龙王阁、三门塘古建筑群、善缘寺以及各乡镇古老家祠进行修缮。实施鉴江、朗江两河三十里水景长廊的建设,提炼以“白墙青瓦马头墙、穿枋垂瓜花格窗”为元素的风貌格调,使地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绿色生态与商业繁华互为补充,依山建筑与临水廊阁相得益彰。着力打造邦洞镇百亭文化园,渡马乡七月二十坪,凤城镇斗牛文化,注溪乡社节,竹林、坌处四十八寨歌场,高酿土王节等,经过媒体包装,使人文文化和景区文化不断提升旅游档次。
整合清水江文化的融合与效应
清水江文化包括水上文化、农耕文化、节庆文化、淘金文化等融为一体,互为效应,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清水江文化主要以家祠民居文化、清水江白市电站库区沿线“百里画廊”、“百花岛”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家祠文化主要以坌处镇三门塘的刘氏家祠建筑文化为中心,挖掘家祠建筑的历史、技艺、风格,向外展示家祠悠久的历史,让旅客感受古韵家祠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农耕文化主要以润松坝区的高效农业示范养身园、高酿片区的山地田园风光。节庆文化主要以“四十八寨歌节”、广场舞、泥鳅节、冬笋节、油菜花节、土王节、荷花节、牛耕节、社饭节、甜粑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挖掘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向外宣传推介。淘金文化以“贵州高原黄金城”为靓丽名片,集黄金开采、生产、科研、成品、展览一条龙的模式,建设黄金首饰品加工形成的整套制作流程展览馆和游客参与体验场所,不断增强游客的艺术吸引力,发挥良好的感染效应。
突出北侗文化的挖掘与推出
为使民族文化走向舞台,吸引游客分享,天柱县修建了凤凰广场、腾龙广场、歌舞广场等,与之相连的风雨长廊,穿越金凤广场,每隔100米有个凉亭。长廊地面青石板铺就,屋檐飞燕翘翅,内壁描极具北侗民族风情的对歌、踩堂歌、婚俗等壁画,展示了天柱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未来,为锦绣山川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观。现在的金凤广场游客不断,早晚歌舞,齐跳和谐幸福舞,同唱致富小康歌。体育场和博物馆的建成投用,为游客了解天柱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提供了便利;远口库区湿地公园工程顺利启动,朗江蔬菜示范园荷鱼打造,十万山旅游区建设等凸显了天柱文化旅游建设的新局面。在饮食方面,血浆鸭、苗侗油茶、侗家腌鱼、农家米酒、侗家三月粑、发豆腐、侗家腊肉、侗家蜂蜜、地湖蜜饯走上餐桌,吸引更多游客。在文艺方面,阳戏、勾林、月牙镗、傩堂秘技、侗家迎亲风俗等搬上舞台,《美丽天柱》《苗侗山歌》《我的家乡在天柱》等大批歌颂天柱的歌曲搬上荧屏,让更多游客分享天柱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无穷无尽的魅力。
一个以民族精品文化为核心的大旅游格局将在金色天柱形成,一个以欣赏自然美景、领略山水风情、体验不同文化氛围的精神家园将在美丽的北侗山区崛起。(高酿镇 刘彦良)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