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贵州雷山大学生支教团赴大山里公益支教
寒冬腊月,雪封住了大山,却封不住苗乡支教队员们和岩寨联合小学孩子们一起前进的脚步。
近期,西南财经大学的大三学生李姝楠等11名贵州雷山大学生支教团支教队员,为响应党中央“三下乡”的号召,都在陆续地赶往家乡给70多位孩子开展寒假支教活动,义务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上文化课,竖起了苗乡雷山公益支教大旗。
1月17日腊八节傍晚八点钟,颠簸在一段崎岖的山路后,他们来到了由丛木村、开屯和岩寨集聚的雷山永乐岩寨联合小学。学校为了欢迎新来的支教老师,他们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就连被褥、煤气灶、高压锅、切菜墩、等灶上用品配备齐全,甚至,还为他们专门配置了一台办公电脑。
据介绍,每天早上8:30左右,家远在三四公里外的丛木村和开屯村的学生早已陆续到教室自习。即使冬日寒风四壁,孩子们并没有由此逊色。课堂上他们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他们依旧朝气愤发。
1月18日上午8:30,支教队员刚用好早餐,教学楼早已填满孩子们的身影。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是一种触动,可怜而不可悲,真诚却不乏天真。
“每个队员将绳球的绳端,系在自己腰后部,两人面对站立,然后揪对方的绳球,先揪到者获胜。”在支教开学典礼上,支教队员们精心准备的小鱼追小虾、抱团、协同走、竹篓接球等互动游戏持续了两个小时后圆满结束,支教队分别派出了四位老师送三个村的孩子回家。
“我们是来这边锻炼的,不怕吃苦。”刚刚家访慰问贫困生回来的90后支教志愿者唐冬生正在电话中安慰母亲不要太担心。在腊月寒冬的山村里,每天放学后一如既往的送孩子们回家。面对艰苦的支教环境,支教队员们没有一人退缩,大家自己动手劈柴,烧火做饭,满怀爱心积极参与到支教活动中去。
“我在黑板上写完一个除法算式时发现孩子们都闹动起来,我以为他们不在意,当我走过去时看到他们有的在拼数着手指头用心在算。所谓,学生炙热之心非寒冬能阻。”1月19日下午2:55,第二节课的铃声响起,支教团副团长文志腾拿着教案又匆匆走出办公室。
“孩子们的英语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我们在详细解答孩子们疑惑的同时,还通过互动、专题强化等方式,提高孩子们自学能力。”1月24日晚,雷山大学生支教团团长告诉笔者,由于受冰雪天气影响,近期会以家访的形式,了解当地教育现状和村民们对支教的真切看法,为今后搭建苗乡公益助学平台积累经验,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一个农村学生都成为阳光青少年。(余天伟、李姝楠、唐冬生)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