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阿富汗山体滑坡救灾进展缓慢 死亡人数或超2700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5-04 13:39: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截止4日,阿富汗山体滑坡灾区已经发现255具遗体,仍有大量人员失踪,
据估计,最终的死亡人数有可能超过2700人。  

  阿富汗东北部地区2日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灾难,截止4日,已经发现255具遗体,仍有大量人员失踪,据估计,最终的死亡人数有可能超过2700人。

  此次灾难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震惊世界,而由于救灾人员和工具的缺乏,救灾工作更是进展缓慢。

  两次山体滑坡导致伤亡惨重

  2日,由于连日暴雨,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发生特大山体滑坡,据央视报道,截止4日,已经发现255具遗体,仍有大量人员失踪,据估计,最终的死亡人数有可能超过2700人。

  巴达赫尚省位于阿富汗东北部,人口大约90万人,地理位置偏远,多为山区。受灾的村庄所在山区缺少植被,过去几年曾数次发生山体滑坡。报道称,在此次灾难中,该村庄背枕山体近一半土石垮塌滑坡,所过之处房屋树木皆被夷平。

  此次造成严重灾难的山体滑坡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2日上午,连续多日降雨,造成一侧山体滑坡。灾害发生时,不少参加集体礼拜的当地村民被掩埋在两处清真寺内,另外也有很多人全家都被埋在泥石下面。

  第一次山体滑坡发生后,大约有600多名附近的居民前往现场进行救援,不料到中午时分发生第二次山体滑坡,造成更多人员被埋。

  救援人员还担心,由于受灾地点周边山体状况不稳定,可能再次引发山体滑坡,威胁受灾民众以及救援人员的安全。

  除了造成大规模人员死亡外,这次事故还造成更多的人无家可归。

  设备难以进入灾区 救援进展缓慢

  3日破晓后不久,当地村民和一些警察使用简单的挖掘工具开始搜救,救援人员随后赶到现场,部分救援人员搭乘阿富汗军方的军机前往灾区。

  然而,受灾村庄地处偏远,与外界连通的道路狭窄且路况差,连日降雨又导致路面受损,当地缺少救援的设备和工具,多重因素加剧了救援难度。

  联合国阿富汗支助团的声明显示,由于灾区在山区之中,尽管公路损毁情况并不十分严重,救援人员仍可利用公路进入灾区,但大型救援设备无法通过公路运送。

  受灾范围广大,泥石最大厚度达100米,意味着只有重型机械才能发挥作用。然而,当地道路状况不允许重型机械通行。

  “我们没有足够的铲子”,德国媒体3日把阿富汗当地人的哀叹做为标题,并报道说,许多人仍然被埋在泥石下面,但抢救措施出奇地慢,场面混乱,地方当局的救援队哀叹设备不足。

  “我们设法把一台挖掘机运到灾区,但挖掘看起来没有作用,”巴达赫尚省警方官员赛义德说。

  3日,当地政府表示救援人员无法挖掘出埋在石块和泥土下的人,巴达赫尚省省长沙阿·瓦利·阿迪称,当局决定宣布滑坡现场为集体墓地,悼念仪式将于晚些时候举行。阿富汗官员已经放弃可能从滑坡区域发现任何生还者的希望,他们认为救援工作应集中在4000多流离失所的人。

  物资匮乏

  对于幸存者来说,由于物资缺乏,生存同样艰难。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说,目前,幸存者的关键需求是水、医疗支持、心理疏导支持、食品和临时住所。然而这些需求短时间内可能难以被满足。

  阿富汗国家灾难管理局官员德赫坎说:“我们已经开始发放食品……但我们没有足够的帐篷发给所有700个露宿的家庭。”

  据当地媒体报道,受到山体滑坡的影响,数百人在寒冷的夜晚露宿在外面,虽然一些地方有了帐篷,官员也开始分发食物和水,但依旧是杯水车薪。有记者抵达灾区现场,称灾民在临时简陋的帐篷内避难令人感到凄凉和难过。

  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方面说,联合国相关部门、阿富汗红新月会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已经就位,眼下的重点救助对象是超过4000名直接受灾灾民,以及为避免受灾而提前逃离的当地居民。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阿富汗山体滑坡中的遇难者表示哀悼,称美国随时准备向阿富汗灾区提供必要的援助,北约方面也已经表示愿意提供援助。然而,这些可能的援助抵达“大部分遥不可及”的灾区也仍然需要时间。(完)

 
责任编辑:田茂琪【收藏】
上一篇:小北极熊鼓起勇气首次下水 摄影师抓拍萌态(图)
下一篇:英调查称儿童11岁后快乐不再 互联网或为元凶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