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火口”救下老龙船 龙船挪窝 “火龙”升天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2-07 17:37:5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近日,笔者在台江县施洞镇岗党略村村主任张淞淋处看到一张火龙升天的照片,照片里火龙如脱缰的野马,张牙舞爪,栩栩如生。


“火龙”升天

  原来,2013年12月7日当天,台江县芳佤博物馆为给从施秉县马号乡冰洞村八埂自然寨买来的一艘老龙船挪窝,傍晚便看到了天上的火龙。而就在不久前,八埂寨村民刘三宝花了500元从村里买来老龙舟,准备用来当柴火烧,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后花了2000元把老龙船从火口救出。


老龙船差点被当柴火烧掉

  说起这艘老龙船,它有属于它的名字——八埂号,八埂号造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它由一艘母船和两艘子船构成,其中:母船长24米,直径约70厘米,子船长17米,直径约50厘米。

  八埂寨一位叫张志华的老人告诉笔者,“八埂号”年轻时曾夺得过多次冠军,风光无限。随着年龄的增长,船身老化,寨里便造了新的独木龙船。“八埂号”多年来,一只被闲置在八埂寨的路边,被藤蔓覆盖。村民刘三宝觉得让它烂掉怪可惜的,便和寨里商议花500元买下来,准备用来当柴火烧。

  2013年秋天,州文物局一位领导来到施洞调研时,发现了这首独木龙船,觉得它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可以作为文物收藏。于是便通知了即将落户施洞文化产业园区的台江县芳佤博物馆。

  台江县芳佤博物馆知悉后,随即组织人员前往考察,随后便决定将“八埂号”买下,准备放在新建的博物馆内,供游客参观。

  12月7日当天,在做完祭祀后,四五十位壮汉合力将“八埂号”抬下清水江,然后再通过汽船运至施洞码头。


挪窝

抬龙船

抬龙船时,一辆大卡车刚好驶过,老龙船比大卡车长出一大截

  由于经过河水的浸泡,老龙船到达施洞码头后,变得异常沉重,四五十位壮汉一路吆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缓缓将“八埂号”拖上岸,并抬放到新博物馆选址地。


龙船节上的龙船(台江宣传部供图)

龙头的荣誉(台江宣传部供图)

  让人震惊的是,在搬完老龙船后。久未放晴的天空,居然出现了晚霞,而且酷视一条腾飞的火龙。张淞淋回忆说,当天是个阴天,傍晚时,天空出现了晚霞,一条龙形晚霞跃上天边,看到的村民无不惊叹。

  有些村民说,老龙船是有灵性的,天上的火龙在告诉人们,老龙船获得新生,此后又有了新的存在意义,它升天了!(杨通球)

  新闻链接:

  独木龙船是苗族文化的骄傲,无论是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还是采木凿舟,下水到竟渡,其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体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是中华大地绝无仅有的。


群龙会聚清水江--舒文钧摄

  龙船古朴硕大,别具一格,船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间一根独木为母船,两边各置一根子船,平时船身被放置在村口专门搭建的亭子里,龙头则放在村里推选出的鼓主家,农历5月25日至27日期间台江县施洞地区都会举行隆重的独木龙船赛,独木龙船节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台江喜迎舞龙嘘花节 紧锣密鼓筹备中
下一篇:部分公路管段结冰 台江公路部门上路除雪铲冰(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