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仲夏,行走在雷公山腹地,茶香四溢,吊脚楼依山傍水,处处仿佛皆是清明河上图。到过雷山的客人都惊叹这里的生态环境美,这里的百姓幸福指数高,就连国际知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刚踏进雷山时就脱口而出:“用美丽回答一切! ”
生态美 森林覆盖率达72%
雷山处于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的核心区,雷公山有原始森林71万亩,是高密度的负氧离子区,每厘方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高达5.26万个,比一般城市多1600倍以上,是一座庞大的天然氧吧。
该县通过植树造林、天保工程的实施,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完成公益林建设1.84万亩、退耕还林资源保护工程0.52万亩和防护林工程0.16万亩,推广沼气池6000余口,有效缓解了森林保护与林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用柴火作燃能的矛盾,森林覆盖率达72%,生态之美占据天时地利。
产业美 茶旅经济助民富
良好的生态孕育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拥有世界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郎德苗寨,银饰之村麻料等100多个多元化苗族村寨,还有苗年、鼓藏节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诱人的资源优势,成为开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今年一季度,该县接待游客99.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为6.85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9.68%和31.30%。现在,该县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人数达6000多人,带动5.5万农民脱贫致富。
该县积极发展茶叶、果树、中药材、林下鸡等特色经济,建成优质茶叶12.7万亩、果树4万亩、中药材1.3万亩、无公害蔬菜2.9万亩,去年仅茶叶这项,实现综合产值达7.7亿元,农民来自茶叶的收入达1500元,这些绿色产业既绿了荒山保护生态,还带动农民创业造福一方百姓。
居住美 吊脚楼依山傍水
层峦叠嶂的吊脚楼、清澈明净的小河、青瓦翘角的风雨桥,西江镇干荣苗寨一幅幅美景,忙坏了众多游客,他们又拍照又发微信……
人们常说,衡量一个村寨漂不漂亮,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环境。富裕起来的雷山农民,把精力投放在改善居住环境上,利用危房改造项目和精准扶贫项目,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做梦都没有想到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还开个农家乐就能有不错的收入。”丹江镇固鲁村67岁的李大爷乐得合不拢嘴。
两年来,该县投入4000余万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上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2万户,惠及群众4万余人。
农村昔日的茅草房、木皮屋已被古香古色的吊脚楼所取代,村寨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农家庭院里鸟语花香,寨寨建起了文化娱乐场所,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榜样美 道德之城聚能量
“我是一名普通的邮政投递员,24年来,我用心经营着这份职业,投递230吨的邮件、行程32万里,无一起投诉……”在行业道德讲堂上,今年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雷山县邮递员任永锋正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几次被雷鸣般的掌声打断。
连日来,来自把人类不能生存的救济村变成闻名的“小康村”的全国劳模——脚尧村原支部书记吴秀忠,30年来默默守护在西江千户苗寨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 ——西江派出所民警杨启明,厚德行医、助人为乐的最美雷山人——望丰乡公统村苗医王增世……等等,纷纷登上“道德讲堂”,讲述身边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人,时刻激励着雷山人民向善向美。
雷山借助榜样美资源,打造“道德之城”,塑造群像丰碑,传递道德力量。该县围绕“文明礼仪”、“诚信”、“和睦”、“友善”等四个主题,根据人群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开设道德讲堂,引导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今年以来,该县通过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送吉祥等形式多样开展“道德讲堂”208场,参加人数达44624人。(潘国雄)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