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雷山县扶贫开发工作结硕果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3-20 11:15:4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近年来,雷山县因地制宜,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探索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扶贫开发攻坚路,取得了可喜成果,群众对这几年的发展感到满意,对生活改善的前景充满希望,幸福指数正在提升。2013年,雷山县有1.7036万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5.39万人减少到3.6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560元增加到5343元,同比增长17.2%。

  坚持一个中心,构建大扶贫格局

  “十二五”期间,该县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一把手”工程,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2011年以来,雷山县把扶贫开发作为实施旅游强县、工业兴县、生态立县、特色活县等战略思路和做强旅游、做特农业、做活工业、做精园区、做实基础、做靓县城“六大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在推行“一村一品”的行业扶贫举措和充分挖掘行业部门扶贫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确保“村村有帮扶、贫困户户户有结对”,巩固完善“扶贫搭台,部门唱戏,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实行“两轮驱动”,织密民生保障网

  “现在,政府发的钱直接打到卡上,什么钱,多少钱,都清清楚楚的,我们要用,只需到农村合作银行去取,非常方便”。谈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优越性,雷山县丹江镇水电村五组五保户村民莫应军满面笑容地说。

  一直以来,雷山县坚持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战略,应保尽保保生存,能扶尽扶扶发展,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一方面,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户和低保户实行救济式扶贫,救助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户。同时,坚持把实施民生工程“一事一议”和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推进扶贫开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自全省实施民生工程以来,雷山县实施项目逐年增加。2013年,雷山县积极争取国家各类扶贫资金2182.8万元,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优质中药材、野猪特种养殖等十多个扶贫项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使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就业、上学、看病、住房、出行等实际困难,加快推进了脱贫步伐。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如用财政扶贫资金为建档贫困人口缴纳应由个人承担的新农合参合金;积极实施扶贫助学,按贫困程度深浅排序,补助1000至5000元不等;农村低保的表决、票决评定程序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另一方面,坚持“造血式”扶贫的主导地位不动摇,针对属于高寒山区山多地少,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产出效益低的实际,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错位发展法”,走特色产业化扶贫的道路。一是做强以茶叶、葡萄、天麻、大棚蔬菜、特色果树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成立经合组织、发展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等举措,引导群众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9.8万亩,果树种植面积5.3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3万多亩,山野菜种植面积3875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余亩,发展黑毛猪规模型养殖大户18户,大鲵养殖面积7184平方米,发展林下经济发放鸡苗28万羽。二是做大以手工(刺绣、银饰)家纺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通过制定政策支持、强化金融科技支撑、推进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带动下岗和剩余劳动力人员就业。三是培育以农家乐、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家乐”300多户。四是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3万多人,年务工收入超过7500万元。

  实施“三大工程”,破解发展“瓶颈”

  为破解基础设施薄弱、劳动者素质不高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雷山县强力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实施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工程。把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酵母”,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二是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统一规范培训管理办法,对扶贫对象实行免费培训,并在全国首推培训对象公示制和补贴资金确认制。通过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活动,每年培训农民工和下岗职工1000多人次,其中70%获得转移就业或重新就业。三是实施发展机会创造工程。深化“一个服务”。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的基础上,扩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主动为贫困户提供全程代理和科技、信息、法律、矛盾纠纷调解等综合服务。深化“两个合作”,即:加强“人”的合作,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抱团闯市场法”等形式,运用政府扶持和奖励的杠杆作用,促进合作组织覆盖到90%以上的扶贫对象,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创新“四种机制”,拓宽扶贫攻坚路

  雷山县在扶贫工作中创新“四种机制”,拓宽扶贫攻坚路。一是创新贫困人口识别监测管理机制。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准确的贫困人口识别方法,即:“贫困监测定规模、村民评议定对象”。根据统计部门提供的上年度贫困监测和住户调查数据,确定全县贫困人口建档指导数,同时综合考虑乡镇农村人口数、乡镇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分乡镇确定贫困人口建档指导数,采取“三关审核、三榜公示、四类填卡、三级建档”的办法确定扶贫对象。二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推行“照单做菜法”,以“整村推进”工程和“以点带片开发”试点项目为平台,将整合资金的规模“开单子”交给相关行业部门,相关部门对项目规划进行审查筛选,然后以文件批复的形式予以确认,在不改变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和性质的前提下,将产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等农业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三是创新社会帮扶机制。推行“结对帮扶法”,对外积极寻求州、省直单位和雷山县直单位的帮扶,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上给予特别倾斜。有效保障了全县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实现了应保尽保保生存,能帮就帮帮发展的思路。四是创新绩效考核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按百分比的分值分别纳入县直单位绩效考核和乡镇综合考核,作为县直单位和乡镇年度工作成绩评定的重要标准,以此促进扶贫开发工作整体上台阶。(侯天智)

责任编辑:肖默子【收藏】
上一篇:入室行窃被“天眼”锁定 警方抓获12岁少年
下一篇:听!雷山乌东苗寨古老的水碾坊“碾声依旧”(图)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