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发现多彩贵州”采访团走进从江月亮山加榜梯田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6-05 11:59:05  来源:贵阳网-贵阳晚报   


侗乡稻田里的忙碌景象

小姑娘抓起自家稻田里养的鱼

  月亮山距离从江县城120公里,在海拔700多米的山腰间,远近闻名的加榜梯田就坐落于此。40多岁的欧一仕家住梯田边。在他心中,这里是他儿时记忆里,一锤一锤开垦出来的梯田。

  加车村是加榜梯田核心景区的所在地,这里大部分时间被浓雾笼罩,视线距离不过10米。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为苗族,门前的加榜梯田,便是他们的劳作地点,欧一仕便是其中一位。

  苗家人没有文字,关于加榜梯田的来历,也只能根据老人口中的传说揣测。据说,三国年间,苗家祖先为躲避战乱逃至加车一带,以打猎为生,少种稻谷。有一年,苗家人追猎至如今的加车村所在地,在一片高山莽林中生火煮食。第二年,打猎者再次来到此处时,发现原先洒落在此处的稻谷竟长得异常茂盛,便认为此处适宜种稻,于是在这里辟林开田,种植稻谷。

  欧一仕告诉记者,直到上个世纪,加榜梯田仍在继续开垦,一把简易的夯锤便是劳作工具。这是一种用杉木制成的木锤,长约两米,两头宽,中间窄,宽处碗口粗细,中间为握柄,重达一二十斤。

  上个世纪80年代,年幼的欧一仕与他的父母一起下田。看着父母或是双腿微成弓步,举起夯锤,离地40厘米后,重重敲下,夯实田地;或是从田地斜面、上方反复敲打泥土,以使泥土层叠,变成密不透水的堤坝。山谷里,伴随着一声声闷响,一亩梯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终于形成。那时,加榜梯田的名字叫做 “加车梯田”。30多年过去,欧一仕依旧喜欢用这个名字称呼这片梯田,在当地方言里,“加车”的发音为“加居”。

  如今,加榜梯田已经形成万亩景区,很少继续开垦。留意观察当中的一片片梯田,最大不过一亩,最小的一个斗笠便能全部遮住。欧一仕说,月亮山地形陡峭,在没有开垦的时候,有些陡坡形如一条直线,让人们无法下脚。

  5月,正是插秧季节。梯田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种植糯米,这种食物能让辛勤的农家人更加充满力量。欧一仕说,不管外界怎样看待这片梯田,这里依旧是他们赖以生存、种植粮食的地方。 (本报记者 李慧超 朱玉)

  稻鱼鸭共生 侗乡人的智慧

  “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已传承了千年

  从江县侗乡深处,鼓楼、风雨桥、禾晾高低错落有致,特别漂亮。朝阳下,在闪着金光的稻田中,有鱼儿游动,还有无数的“大黄鸭”悠闲地觅食……原来,这就是传承了上千年的“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让侗乡人世世代代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1400多年前,聪明的侗乡人发明了在稻田中同时饲养鱼儿和鸭子的方法。从江县农业局工作人员胡女士说,每年春天,谷雨前后,侗乡人把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长,再把体重150-200克的雏鸭,按亩放养30只左右,放入稻田中饲养,鱼、鸭的活动对水稻有除草、松土、保肥施肥、促进肥料分解、利于水稻分蘖和根系发育、控制病虫害的作用,稻草又为鱼儿和鸭子遮阴蔽日,让它们迅速“增肥”,最后,在这片稻、鱼、鸭和谐共生的环境中,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鸭三丰收。

  可别小看了这个生态系统,2011年6月,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试点,这是中国获此殊荣的第四个点,也是贵州唯一的点。目前,在全县11万多亩的保灌中,大部分都推广了稻田养鱼放鸭的生态产业。

  这个“稻鱼鸭”生态系统看似简单,其实技术含量奇高,鸭子放早了,就要吃掉田中的小鱼,放晚了,就没东西可吃,但千百年的侗乡人无师自通。村民小潘说,放养鸭子的数量与大小,关键取决于田中鱼的大小和田水的深浅,以鸭子的大小和放养数量不构成对鱼的生存威胁为原则。

  最妙的是收谷子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同时收鱼,鲤鱼在网中上下翻跳,加工成稻花鱼后,鱼肉细嫩,鲜美无比,很多吃不完的人家便将鱼腌制成“腌鱼”。等小鸭子长成4斤多大的肥鸭后,白切、蒸、炒、炸……鱼肉鲜美、配上美酒、欢歌,富庶了代代侗家人。 (余珉琨)

  “发现多彩贵州” 民族服装

  采回靛蓝草 用来染侗布

  侗家人爱美,用上一年时间做出一匹布

  侗布的来历与侗家人爱美的天性密切相关。据当地人的说法,早年侗族人在外劳作时,发现了植物上的颜色,便将其制成颜料涂抹在衣物上。侗家人发现的这种植物便是今日的“靛蓝草”。35岁的贾春喜制作侗布很有经验,在贾春喜家前凉亭里,棉布浸在了装满磨碎的靛蓝草叶的水缸里,棉布显出一层深蓝色。然而要制成侗布,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贾春喜还需将棉布洗净,再放入水缸中浸泡,如此重复三四道后,才能得到初具雏形的侗布。

  侗布的制作过程漫长而复杂,即使已为棉布染色,之后还有一系列的程序。贾春喜说,在未来的三个月里,她还要将已经染好色的棉布放进锅里去蒸煮,让颜色完全进入布料当中,随后再用柿子皮、朱砂根块等原料捣烂成汁,涂抹在棉布上,利用靛蓝再次加染多次,抹上鸡蛋清,再用木槌反复敲打,直到侗布变得闪闪发亮之后,最后再用牛皮熬成胶,涂抹一次,侗布才算制成。按照最古老的程序,制作侗布的时间需要一年。

  村寨里,不同年龄男女的新衣服,其颜色和光亮都是不同的。孩子、年轻人的衣服多为紫红色,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而中、老年人的衣服多为深蓝色,色泽较暗。贾春喜说,这主要与布料浸染与捶打的次数有关。(李慧超 朱玉)

  “发现多彩贵州”古树情节

  侗族先民明令禁止砍伐

  数百年 未砍一棵树

  67岁的张继康,是银潭侗寨旅游协会的负责人。他说,红豆杉树、柔毛油杉等古树始终是侗族民众不可砍伐的禁木,它们分布在寨子周围,千百年来庇佑着银潭百姓一方详和与宁静。

  “可以说,这些古树生长了多少年,侗寨的历史就有多少年。”张继康说,山青水秀、古木葱郁的银潭侗寨,是一个被称为“世外桃园”的地方,这里因生长着大大小小300多株红豆杉、柔毛油杉,其中树干直径1米以上的古树就有150多株,它们树龄最大有近千年,最小的也有二三百年历史。

  当地侗语将红豆杉与柔毛油杉统称为“美龙盖”,意为“侗家百姓心中最美好的事物”。祖先告诉后人,他们迁徙至此,将“美龙盖”栽下后,它会庇佑这方百姓,不得砍伐。祖先的古训一直教育着银潭百姓,至今没有谁砍伐过一株“美龙盖”。“这就是它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张继康说。

  据悉,红豆杉被我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柔毛油杉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明令禁止砍伐。不得不惊叹,早在数百年前,侗族先民们就已经用祖训的方式,定下了此规矩。

  因为红豆杉、柔毛油杉等古树,也因为银潭美得令人“发呆”,中外游客不断涌来。张继康说,迄今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到过银潭。(本报记者 吴如雄)

  银潭寨 秋千传情

  在银潭寨100多米高的山坡上,两根如手腕粗细的绳索一头相连,一头捆在古树上,形成一个简易的秋千。男女坐上绳索,或是随风轻荡、俯瞰村寨,或是双脚用力,荡成一条水平线。侗家人荡秋千的习俗,也有另一种说法——“秋千传情”。

  对于成年男子来说,能与心爱的姑娘一同荡秋千,有着更多的含义。荡秋千的男女有的是情侣,有的还没有在一起,但是只要姑娘同意与男子一起荡秋千,则表示姑娘已经答应了男子的求爱。他们每年都会一起荡秋千,直到结婚生子后,就把秋千留给下一代。

  侗家秋千的惊险程度并不低于游乐场里的“跳楼机”。秋千系在百米高山的树上,在无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侗家人尽情展示自己的勇气,几百年来,从未出过事故。

  侗家人系秋千是一门学问,他们将泡好的稻草扭成一股20多米长的绳索,随后将三股绳索合在一起,才制成秋千绳,然后将绳索在古树上绕三圈,秋千才大功告成。(李慧超 朱玉)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从江县翠里乡对村干部进行人民调解培训
下一篇:从江县翠里乡召开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推进会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