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全力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解读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6-06 09:17:40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今年4月,我省党政代表团到沪、苏、浙“两省一市”学习考察,大家深深感受到,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育、吸引、凝聚人才,谁就能占据发展的制高点,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要从根本上加快改变贵州贫穷落后的面貌,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依靠人才创业、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我省已进入依靠人才和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肩负着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外部机遇聚合、内部机遇凸显的“双重机遇”,具备了比较优势明显、后发优势突出的“双重优势”,用好用活这些机遇和优势,必须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人才发展、科技创新作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最可依赖的资源、最可争创的优势。

  当前,我省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科技创新能力弱等困难,工业化、城镇化是我省发展的两块短板,人才和科技则是短板中的短板。这个短板,主要短在人才“不够用”、“不适用”、“没用好”等方面。越是经济欠发达,越是人才、科技资源相对不足,越要重视人才、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促进作用、推动作用。

  随着“5个100工程”的加速实施,人才特别是产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短板越来越突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圆梦同步小康的迫切期待,要让贵州在现有基础上发生更大的变化,要跟上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进而推动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气力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为实现现阶段贵州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放眼全球、全国,人才和科技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紧抓好抓实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和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科技创新说到底要靠人才,因此世界各国、全国各地对人才的争夺战更加白热化。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许多国家纷纷调整人才、科技政策特别是移民政策,特别注重吸引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留学生、企业家和投资者在内的海外人才。比如,加拿大大幅缩短签证申请周期,成功从美国移民系统中挖走人才;德国和以色列等国设立“移民同化”项目,向新移民提供语言培训、收入补贴等服务。

  从全国来看,各地特别是发达地方都凭借其经济实力,千方百计巩固和扩大已有的人才、科技优势。而西部地区也不甘落后,频频出奇招、狠招、实招争抢人才和科技资源。可以预见,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科技争夺战来势会更猛、声势会更大。

  就我省而言,制约发展的原因很多,但人才、科技鸿沟是根本原因。我省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单纯依赖自然资源,忽视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只能长期处于产业分工的低端,就会陷入“资源路径依赖”和“资源优势陷阱”,就无法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我们要经过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长期奋斗,逐步将贵州打造成“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推动转型发展新跨越。

  ●解读之二

  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重在统筹兼顾

  准确全面把握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的总体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发展。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围绕实现现阶段贵州中国梦,建设人才创业首选地,推动转型发展新跨越,坚决打赢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硬仗。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省已经确立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制定了积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新的起点上,要适应现阶段贵州中国梦的新要求,完成新的发展任务,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型,确保同步小康目标如期实现,必须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必须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要以战略思维、开放视野系统谋划,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认识,落实政策,加大力度,不断开创人才、科技工作的新局面,打造“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为实现同步小康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应着力把握好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切实增强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拓宽视野,切实改变人才理念落后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作为新优势、新资源、新动力,做到求贤若渴、视才如宝、爱才如命、惜才如金;牢固树立“无中生有、借船过河”的理念,既引进我省主要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急需人才,又大胆引进具有产业前景,代表发展未来的人才;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建立起“留人不拴人”的用人新机制,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国内、全球人才、科技资源;牢固树立“赢在学习、胜在改变”的理念,大兴学习之风,大胆创新、善于进取,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陶明霞【收藏】
上一篇:高考作弊,没那么容易!全部标准化考场
下一篇:贵州省招聘14056名特岗教师 主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