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党和政府的功劳啊。”8月12日,今年62岁的村主任黄坤能指着泵房自豪地告诉记者。副主任王文忠打住话题:“老村长功劳大,没你管理泵房和抽水,不说水稻,几十户人家没水喝,早就成了干蛤蟆。”
以前,村民吃水要到两公里外的水井坡老鸦塘挑水、背水,天没亮就跑去排队等水,天干地旱,还经常遇到没水的尴尬。2009年,该县遭受50年不遇的大旱袭击后,县政府千方百计地帮助该村勘查、测量和钻井取水。目前,共钻井5口,基本上解决了全村人畜饮用水的难题。然而因抽水的报酬全靠电费提取,却微乎其微,没有一个人愿意干,唯有黄坤能任劳任怨的撑着。日子久了,他老伴或多或少有了怨言:“自己家都顾不上,天天忙抽水,人家才不像你这个‘猪老壳’。”
黄坤能因此也徘徊、犹豫过。他说抽水这事一年四季天天都得坚持,抽一次要花6多小时。县里开会,家里有事的时候,就要先托人帮忙抽水。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乌云密布,倾刻雷雨交加,泵房正在抽水,因怕雷击,他赶忙冒雨跑去关电,现在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他说,在一次村民会上,自己考虑因儿女都在外务工,家里劳力不够,自己年纪又大了,还要外出开会、调解纠纷等工作繁多,想找一个人来接管泵房。村民宋学忠由衷地说:“老村长,还是你来做,你不管,我们哪有水吃?”“我们老年人走不动,又挑不得,你就是我们的‘大水缸’啊!”68岁的宋开千乐呵呵地说。
黄坤能思来想去,自己身为一名老党员,又是一村之长,自己都不干,还有谁愿意来做?由此,一股榜样的力量鼓舞着他,继续甘做村民的“大水缸”。(杨仁海)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